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河南历史名人 二百三十八 蔡文姬

    2023.06.3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原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记录者遂改为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蔡文姬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蔡文姬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文姬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时,说自己不管是真书(即楷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

    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文姬便立刻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蔡文姬,能辨琴”的章句。早年嫁给河东卫氏卫仲道(字仲道,名不详),卫仲道早亡。二人没有子嗣,蔡文姬在夫家颇受冷遇,遂回到自己家里,不再去卫家。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后,李傕、郭汜等作乱关中,南匈奴趁机叛乱,进入中原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文姬自此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年轻时曾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与蔡文姬也不陌生,甚是欣赏其才学。蔡邕死后,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思及蔡文姬甚是怜惜,遂使人探访蔡琰下落,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文姬赎回,并将蔡文姬嫁与屯田都尉董祀。

    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文姬因事急,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进门叩头请罪,但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皆为之动容。然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文姬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被蔡文姬的话感动,遂赦免了董祀。蔡文姬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文姬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遂赠给蔡文姬头巾、鞋子、袜子,温言安慰。

    曹操又问蔡文姬:“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文姬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文姬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蔡文姬遂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后,送给曹操,其中没有一点错误。

    蔡文姬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骚体《悲愤诗》由于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文姬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形容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蔡文姬还作有《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

    此后,再无蔡文姬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分享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单字解释: 河 南 历 史 名 人 二 百 三 十 八 蔡 文 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