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战国时匈奴也只是一个部落,但汉朝时期匈奴经整合后变成大帝国

    2022.05.2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有种感觉,在战国时期,靠近北边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能把匈奴打败,至少也是平手,但是到秦汉之际,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对匈奴问题上竟然看上去实力和之前的诸侯国差不多,对匈奴也是平手,尤其是刘邦还碰上了白登之围,更让人感觉统一后的秦汉也不过如此。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觉是因为不仅中原在整合,匈奴经过整合之后和之前也不一样了。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

    战国时代的匈奴只是草原众多游牧部落中的一支,综合实力在草原部落中不拔尖,军事实力也一般。有时不时骚扰秦、赵、燕的能力,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秦朝统一中原时,匈奴实力所有加强,与东胡和月氏三分漠北。不过此时的匈奴,仍然是实力相对最弱的。

    用《史记》的话说,当时匈奴东边是强大的东胡,西边是凶悍的月氏,匈奴人可怜兮兮夹在中间。“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不过到了楚汉争霸时期,匈奴瞬间变成了野狼。因为当时匈奴部落出了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枭雄——冒顿单于。

    冒顿出生于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与项羽、韩信是同龄人,并且他与项、韩一样,是当时罕见的军事天才和组织天才。

    冒顿

    早年冒顿在月氏做人质,头曼发兵打月氏,差点害死冒顿。至这之后父子关系破裂。他暗中培养杀人不眨眼的死士,直接就把父亲杀了。另外从冒顿做月氏人质也可以看出匈奴当时的实力不如月氏。

    东胡想欺负他,先跟他索取宝马,又跟他索取老婆,冒顿一忍再忍,激发了匈奴人对东胡人的仇恨,最后直接把东胡给灭了。

    收拾完东胡,匈奴实力暴增,月氏自然不值一提,冒顿顺手狠狠收拾了月氏一通。而在横扫月氏之时,他顺便还横扫北夷,只用了七年时间便一统漠北草原,使匈奴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状态,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就在匈奴统一漠北时,中原也重新一统。汉廷和匈奴互看不爽,于是双方在高帝七年(前200年)打了一仗。这一战就是白登之战。

    关于白登之战,历史上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汉军是惨败,被迫和亲于匈奴;也有人认为汉军与匈奴打平——匈奴从草原来,最后又回到草原去。尽管刘邦在白登山吃了亏,但汉军挫败了匈奴灭亡汉朝的企图。不过,不管汉军是惨败,还是平手,刘邦最后被迫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汉朝上下被匈奴人羞辱了。

    当时刘邦不是不想报复,但一方面,汉军缺乏大规模骑兵,无法深入漠北打击匈奴;另一方面,汉朝也穷,用《史记》的话说,“天子不能均驷,大夫或乘牛车。”国力如此虚弱,别说组建骑兵了,就连正常出征都难,这怎么打?

    刘邦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刘邦也就只能是把一肚子火气全憋下,韬光养晦,等待中原经济恢复之后再与匈奴人一决雌雄。

    刘邦之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连续五代统治者都遵循这种策略,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用60年时间,给汉武帝攒下了满仓库的资源。武帝手里有了资本,他自然就动了与匈奴开战的想法。

    不过汉朝在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匈奴人也没有闲着。冒顿单于死后,他儿子老上单于继续扩张,攻灭大月氏,把月氏人赶到了中亚。而由于被打怕了,月氏人自此也就再也不敢与匈奴人争锋(月氏王的脑袋被老上单于砍了做酒杯),西域各国也相继臣服。所以此时的匈奴也不是汉初时期的匈奴了,而是一个军力更强大的庞然大物。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的北方就只剩下了匈奴。汉军要反击,没有盟友,只能凭一己之力单挑匈奴。

    没有盟友就不能打匈奴人了?这对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汉武帝来说,当然是不存在的。为此,他筹划了“马邑之围”。想以30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

    刘彻

    然而马邑之围很失败。这一战后,汉武帝意识到凭现有汉军北击匈奴,难度很大。他必须要从根基开始,让汉军脱胎换骨。于是雄才大略的他便组建了汉朝自己的骑兵部队。

    我们知道,匈奴难对付的原因在于塞外面积巨大,匈奴人又居无定所,人口分散,没有大规模骑兵,根本不可能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而现在有骑兵了,自然就有了与匈奴人一决雌雄的资本。

    不过光有兵也还是不行,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汉朝有了骑兵后,却没有能统御这些骑兵的大将,这也导致了汉军骑兵组建后的第一战,仍然是以吃亏收场。

    这一战发生在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武帝遣四路汉军,每路一万,共四万骑兵迎战。结果最后三路都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得胜而归。

    这一战后,汉武帝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汉军老将受到汉地作战习惯的影响,战法战术都有局限性,只会攻城拔寨、包抄、伏击和打援之类的,不善骑兵野战。继续重用这些老将领,没法反击匈奴。于是武帝果断地提拔了卫青这个外戚,把最精锐的汉军交给了卫青。

    韩安国">韩安国

    元朔二年(前127年),风云再起。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东北方向的上谷、渔阳、辽西,先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汉武帝得到消息后,声东击西,扬言要救援上谷,但汉军在卫青率领下,中途折返,突然偷袭河套,最终歼灭匈奴军数万,活捉数千,夺取匈奴人牲畜数百万之多。

    事实证明,武帝的眼光是正确的。卫青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拿下河套地区后,武帝直接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河套定居,并修筑要塞,正式把河套列入汉朝的管辖范围内。自这开始,武帝决心以河套为跳板,大规模反击匈奴。

    不过,汉军只有卫青,也还是不够,因为卫青的战术仍然偏传统。他每次出征,虽然是骑兵行进,但每到打仗时,却要设营,然后以大本营为圆心,侦察匈奴主力,然后试图包抄、诱敌之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打下一个地方后再向另一个地方进攻。而在塞外作战,没有城寨,只是一些帐篷或者定居点,且匈奴人又太过分散,跑得快。所以卫青的战法很难对匈奴有致命性打击。

    汉军这个时候其实需要一个无后勤保障,能以匈奴人的打法打击匈奴人的将才,才能彻底打垮匈奴。霍去病就在这个背景下出场了。

    卫青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征,霍去病率八百精兵跟随卫青出战。

    这一战,霍去病一战成名。他的无后勤式打法让人眼前一亮。八百汉军在他率领下,疯狂袭扰匈奴人,一路上就是抢劫,杀人,就地补给给养,然后再窜到下一个地方重复这个过程。

    霍去病大胜回朝后,汉武帝非常欣慰。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决定赌一把,他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领一万精兵,单独出击河西走廊。

    这一战,霍去病以一万精锐骑兵一路奔,一路杀,抓到俘虏不留,直接就地全部射死;打下的地盘也不要,杀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抢到的东西也不要,只要自身的补给够就行了。匈奴人在他这种极其迅猛的打击下,死伤数万人,亦有四万匈奴军被打怕,举旗投降。

    霍去病的成功,证明了匈奴人能做到的,中原汉人也能做到。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匈之间的战争其实就已经没有悬念了。在悬殊的国力差距下,尽管武帝后期还有吃亏,被匈奴入侵内地的情况发生。但匈奴人被打垮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是两个概念。前者不值一提,而后者则堪称是大帝国。西汉之所以打匈奴打得如此吃力,一方面在于匈奴实力不弱,汉朝需要积蓄足够的资本才能反击;另一方面就是汉朝之前没有对付草原民族的成熟战法,汉军需要在摸索中找到最优方案。

    单字解释: 战 国 时 匈 奴 也 只 是 一 个 部 落 但 汉 朝 时 期 匈 奴 经 整 合 后 变 成 大 帝 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