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艺雀艺术史论|中国原始美术-秦汉美术

    2023.12.3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社会体制最发达定型的朝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经济日趋繁荣,封建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处于上升期的时代精神和囊括千里的广褒疆域都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气势,因之,在秦汉广泛的文化艺术尤其美术里,也饱满地透射着并体现着这种恢弘的特点。

    01-1

    秦代雕塑

    1.铜车马

    据《汉书·五行志》、《西京赋》、《水经·河水注》及《三辅旧事》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铸造12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金狄”,即12个身着“夷狄服”的大铜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铜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写的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两乘大型铜车马,每乘包括四马、一车、一驭手,车马形体相当实物的1/2,每乘总重量达1200公斤以上,铸造工艺十分精良,形象极为生动。一号带伞盖的铜车,驭手作立姿,其性质当为导车;二号作篷盖的铜车,驭手呈坐姿,其金属辔绳末端刻有“安车”等字铭。据考证,此车系仿照秦始皇巡视全国时的御乘而铸造,旨在纪念秦始皇“平一宇内”的不朽功业。

    2.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1974~1976年,在陵园东垣外的临潼县西杨村南,地处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出土数千件与真人真马等高的兵马俑,其躯体采用泥条盘筑法塑造,头像则运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这批兵马俑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陕西临潼出土)。

    其主要艺术特点是:

    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01-2

    汉代雕塑

    西汉和东汉雕塑,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1.石刻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典范。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另外还有更多的岩块是未加雕凿的。这些竖石分别安放于坟墓前面,丛立于坟冢之上,石雕、竖石、坟冢、草木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综合体。这种独具匠心的坟墓设计,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托了主体雕刻马踏匈奴,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群体。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汉代大型雕刻艺术杰作。它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放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这匹战马形象被赋予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威武有力的人格象征,透过造型的表达,它向人们传递着两千多年前汉军严阵以待,维护安定和无坚不摧的军容信息,使观者感到振奋、壮美,仿佛是对年轻将领的气魄之写照。被视为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代表作,雄健超凡形神兼备。

    霍去病墓石刻赏析

    1.该作品创作于西汉时期。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雕塑作品多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最为杰出。

    2.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六次率军抗击匈奴,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派人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3.霍去病墓石雕群体现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特点,石刻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循石造型,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4.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2.陶塑

    西汉侍女俑,在陕西西安姜村、临潼均有出土,具有体态端庄、形象俊美的特点。西安白家口和江苏铜山出土的西汉舞女俑,长袖飘拂,舞步轻盈。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乐舞杂伎陶俑盘,注重人物不同身份体态的刻画,场面欢快热烈,整体效果颇佳。东汉陶塑品种增多。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反映庄园经济及阶级关系的,刻画农妇繁重劳作的;反映家内劳作的;反映医疗卫生的;反映娱乐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是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赏析

    1.汉代是我国雕塑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高峰期,陶塑艺术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2.在出土的许多陶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光赤,下身著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皱,眯缝双眼,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椎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3.作者既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又采用了极其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创造出一个的充满戏剧性又诙谐幽默的精彩场面。

    4.这件作品不但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3.青铜雕塑

    西汉:长信宫灯

    汉代青铜装饰雕塑的艺术成就颇足称道。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炉盖为重峦叠嶂,山峦间缀以猎人和奔兽,雕饰华丽,铸工精致。造型别致的青铜灯具,也是汉代封建贵族钟爱的室内装饰雕塑品。其中杰出的有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一批龙形、朱雀形、兽面形铜支灯;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跪地捧灯的宫女,形貌文静端庄,设计精巧。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拿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3.青铜雕塑

    东汉:马踏飞燕

    汉代青铜雕塑造型格外精美、构思特别奇巧的是甘肃武威雷台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十分不容易。然而中国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02

    绘画

    1.帛画

    在绘画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主题为引魂升天的一幅具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其形状接近英文字母T,故又称为“T”形帛画。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

    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画面分为三部分:天界部分画在帛画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画有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人首蛇身披发的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T形帛画地下部分,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2.墓室壁画

    从绘画的观念内容与绘画的社会功能角度考察,秦汉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直言不讳地为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教化服务。汉代墓室壁画绘画的题材,大致可分为3类:

    ①包括车骑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田猎农事、胡汉战争以及城郭、衙署、庄园、楼阁、仓库等现实内容的社会生活题材;

    ②古圣先贤,如黄帝、颛顼、尧、舜、禹、文王、武王、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现儒家忠孝节义观念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如周公辅成王、丁兰侍木人、老莱子娱亲、董永孝亲、梁节姑姊、齐义继母、秋胡戏妻、聂政刺侠累、豫让刺赵襄子、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等;

    ③神仙灵异、祥瑞珍奇,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日、月、星宿、雨师风伯、飞仙羽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比翼鸟、连理枝等。

    03

    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

    画像石是汉代重要的美术作品形式,兼具了绘画、雕刻两种因素。因此称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画像石作为建筑构件,不仅用于地下墓室,也用于地面享堂和石阙。画像石的创作方法主要是阴刻,阳刻和阴阳结合刻法。

    2.画像砖

    画像砖在本质上属于雕塑艺术,虽然战国晚期的一些空心画像砖是用硬笔直接在半乾的砖坯上刻划阴线图像的,但西汉以后的画像砖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画像砖的模塑方法,大体可分为“拍印法”和“模印法”两大类。《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是其中著名的作品,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04

    瓦当

    瓦当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物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型装饰物,也是十分典型的建筑装饰工艺品,它融实用与装饰效果于一身。瓦当与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一起成为四大建筑装饰门类。瓦当的图案文字多为有吉祥寓意,到西汉末年,出现了最为著名的四神瓦当,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到汉代,四神也被视为武力的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及铜镜上。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

    单字解释: 艺 雀 艺 术 史 论 中 国 原 始 美 术 秦 汉 美 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