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品锦江·答客问 巴蜀杂家袁廷栋妙答“无边框”提问

    2023.10.0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他是“80”后巴蜀文化学者,堪称杂家,凡蜀地种种,无一不存乎心、发于口,令今日成都人每每听后恍然大悟:原来,老成都是这样的啊!

    他是锦江区居民,川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研究巴蜀文化近半个世纪,著述丰饶。

    户外春雨如酥,室内热情洋溢。3月19日下午,83岁的袁庭栋在成都东周艺文美空间摆下“擂台”,无主题限定“答客问”,尽展爱成都、知成都、妙解成都的知识底气、文化底色。2个小时中,袁庭栋回答了现场读者10个问题,从成都之来历到交子到回锅肉到“耙耳朵”,纵横捭阖,话题涉及古今中外十多个领域,气氛十分热烈。

    这是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锦江区精神文明办、区文联、区社科联协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的第二场活动:答客问——追寻锦江的文化底色。答者,锦江居民袁庭栋;问者,报名而来的现场观众。据了解,以现场即问即答方式举办人文历史专题沙龙,还是一个创新之举。

    “成都”之名:古蜀发音进入汉语的音译词

    现场提问中,来宾唐朝向袁庭栋求解“扬一益二”、交子诞生的背后,成都千百年来的经济发展之路。经由他一问,人们才知道,原来过去所熟知的成都之名的来历都是谬误,经此才得以澄清。

    袁庭栋说,成都发展的首要因素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2200多年。《汉书》《后汉书》里都有从成都调粮到他地赈灾的记录,最近的记录是1958年国务院调粮赈济淮河流域洪水灾区。

    人们都以为“成都”之名的解释源于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所言:“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袁庭栋却连称“其言有错”。

    他说,从横向看,周朝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以“都”为名的地方,例如广都、喜都、邛都等。从纵向看,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言,古蜀地区在战国中期之前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唐以前所建立的三个政权曰“成”,是古蜀祖先古羌人、古彝人的发音,意为“山上的人居”,进入汉语时采用音译“成都”一词。

    关于交子为何能在成都诞生?袁庭栋说,元代以前,成都的富庶扬名海内外。出现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有三大主要因素:北宋时铸铁为钱太过沉重,不方便流通;成都以构树皮造纸币,是可考的中国最早的造纸中心;成都雕版术发展好,也是当时的印刷中心。

    成都特色:回锅肉、“耙耳朵”的奥妙

    来宾王小玲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小吃回锅肉长大,她有个感受:“每家人炒的回锅肉味道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生活化的问题引来满堂欢笑,袁庭栋说:“你肯定是一个吃货!”他说,四川回锅肉起源于清初,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规范化,核心是用二刀猪肉和郫县豆瓣酱,其他辅料各有不同,俗称“俏”,有俏蒜苗、辣椒的,也有俏窝笋、土豆的,尤其是蒜苗能以浓郁的清香味,中和猪肉的油气和豆瓣酱的辣味,呈现特别的风味,“最好是一片肉夹一块蒜苗,一起吃。”

    一位白发老者是袁庭栋的粉丝,他问了一个更加欢乐的问题:“成都为什么盛产‘耙耳朵’?”屏幕上,庚即出现了一张宽窄巷子的一幅墙照——一个中年男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右侧多了一个“偏坐”,一个女人端坐其上,这是成都家喻户晓的“耙耳朵车”。

    袁庭栋从两个角度阐述了“耙耳朵”的来由。一方面,农耕时代四川女性承担了家里很重的家务,除了照料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还要去捡柴、砍猪草、煮猪食,所养的圈猪,不仅自家食用,还有余量出售,因为对家庭经济有贡献,所以有话语权;另一方面,自清代以来,成都95%以人口由18个省移民而至,整个社会无高门大户、无宗祠文化影响,呈现很强的平民化特征,男女平等、风气开化,也因此提高了家庭中女性的地位。

    “我工作的出版社还专门成立了民间‘耙耳朵协会’,选出了会长、副会长。”袁庭栋说,这背后不是男人们真的怕老婆,而是表达对妻子的尊重、爱护。

    文化传承:从方言到天府文化如何延续

    一位成都本土来宾说到,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太说成都方言了,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方言该如何传承?

    袁庭栋说,现在大部分成都人说的都不是老成都话了,他曾在电视台做了两年多“方言达人”节目,讲解、标注地道成都话,“清末民初时,锦江区东大街的发音是标准成都方言。”他透露,自己正在准备用尽可能标准的成都方言朗读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大约2500分钟”。

    一位中学生举手提问:“该怎么样延续天府文化?”

    袁庭栋给现场来宾出了一道题,杜甫所写《春夜喜雨》的最后一句是“花重(zhong)锦官城,还是花重(chong)锦官城?”他给出的建议是“先了解,再热爱”,这个“热爱”之情不仅出自于感性,也来源于理性,即为什么爱?袁庭栋给出了三重境界:认识成都、热爱成都、建设成都。

    单字解释: 品 锦 江 答 客 问 巴 蜀 杂 家 袁 廷 栋 妙 答 无 边 框 提 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