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秦汉栎阳城遗址:古代都城布局的重要史料

    2024.01.2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秦汉栎阳城遗址3号建筑出土的大半圆瓦当。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供图

    秦汉栎阳城遗址3号建筑。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供图

    本报记者张琪悦

    2012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秦汉栎阳城遗址逐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冲水式”厕所,首次考古清理出秦汉都城附近的农业景观,发现并确定了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对战国秦汉都城乃至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据文献记载,在秦迁都咸阳之前,栎阳城曾为秦都城34年。秦人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就在这里。秦末楚汉时期,栎阳城为塞王司马欣之都。汉初,刘邦先以栎阳城为都,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栎阳城是大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2012年,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确定秦汉栎阳城遗址3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是文献所载秦汉时期的栎阳城所在。之后,考古人员对其逐年开展较大面积的发掘。

    2019年至2020年,考古人员发掘的3号古城4号至9号建筑,对临近城内北墙的“后宫”区域进行了较完整的揭露。2021年至2022年开展的3号古城3号、11号建筑的清理工作,第一次完整揭示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都城核心区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是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

    3号古城3号、11号两座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由台基、散水等组成。3号建筑台基四周发现散水,台基北侧、西侧散水处发现屋檐滴水形成的滴水坑,表明建筑原为瓦顶。在散水外缘之内,发现连续分布、间距不等的陶立管。此外,考古人员还在3号建筑台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角各发现一枚俗称“瓦当王”的大半圆瓦当,为解决1956年发现第一枚“瓦当王”以来争论未解的大半圆瓦当使用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出土的空心砖台阶、大半圆瓦当、陶立管等遗存,是目前考古工作揭示出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考古实证,对战国秦汉一系列高等级建筑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价值。”秦汉栎阳城遗址项目负责人刘瑞说。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3号建筑基址发现一处“冲水式”陶便器。

    “冲水式”陶便器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

    通过考古清理和进一步解剖发掘揭示,3号古城的3号、11号等建筑从战国中期建成之后,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有改变。清理过程中,在3号、11号建筑,考古工作人员还清理出成片分布的由田间道路、沟渠、水井、田地等组成的汉代农田。它们与农田中较为规律分布的犁沟、牛蹄等,共同构成了迄今为止在秦汉都城附近首次发现的农业景观。

    3号、11号建筑考古发掘,第一次完整揭示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都城核心区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从3号、11号等建筑的发掘情况看,不同功能的建筑,无论是建筑平面与布局,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散水位置与组合等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经勘探、发掘,考古人员确定3号建筑中存在一条贯穿整个3号古城核心宫殿建筑的南北向轴线。这条轴线是目前考古发现并确定的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对战国秦汉都城乃至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秦汉栎阳城遗址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中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较高价值。”刘瑞说,“随着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清理,我们对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初期,从王国到帝国时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点、形制和演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发布于:北京

    单字解释: 秦 汉 栎 阳 城 遗 址 古 代 都 城 布 局 的 重 要 史 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