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武帝刘彻凭啥能和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没有这四人真不行

    2022.09.0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李世民

    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孙中山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

    秦皇汉武并称,历来并不少见。

    相比之下,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即使是刘邦重新实现了统一,其功绩也无法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反而是其重孙刘彻,不仅将西汉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更是在后世口中得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刘彻登基之初,朝堂之上诸事需得奏请太皇太后窦漪房,行事也需得顾及外戚馆陶公主,掣肘之际,还有更大的内忧外患没有解决。

    内忧:诸侯国问题

    汉初之际,由于早前征战不休,因此自高祖刘邦开始便奉行着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文景两帝的发展之后,汉朝国力逐渐强盛,民众的生活也步入正轨。但对于登基之后的刘彻而言,一个潜在的威胁仍然存在,那便是西汉建立之初实行的分封制。

    分封制的存在,势必会引起诸侯王势力的坐大。而随着朝代的更替以及各诸侯王利益的扩大,中央王权与地方各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便会越发明显,而后走向削藩或者诸侯王造反的局面。

    然而,已经尝到了甜头的诸侯王又怎甘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势,于是在吴王刘濞的撺掇之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由此产生。

    虽然中央王朝取得了胜利,但汉景帝削藩无策之后,只得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意见,一边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一边继续实行分封制。这一做法使得汉武帝即位之后,除了中央王朝之外,还有诸侯国的问题需要解决。

    匈奴,在这个民族还未消失之前,一直是一个威胁中央王权的存在。

    公元前771年,还叫犬戎的匈奴率军南下攻入西周首都镐京,并于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使得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春秋时代的篇章由此开启。

    战国时期,纷乱诸侯国自顾不暇,而靠北地区的赵国便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为此长城开始出现。

    除了修筑长城之外,在武功方面大有作为的秦始皇,还选择了军事压制。公元前115年,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将其赶出河套地区,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进犯。

    自此,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博弈才告一段落。

    等到刘邦平定中原之后,匈奴已然成为汉王朝最大的威胁。白登之围,刘邦差点有去无回,而后,汉王朝开启了对匈奴的和亲之路。

    即便如此,匈奴与汉王朝也并非是平等邦交,匈奴的强大使得其气焰也嚣张不少。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如此轻佻而具有挑衅意味的话语,使得吕后气愤不已。然而,鉴于匈奴的强大,吕后只得忍着这一奇耻大辱: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内有各诸侯王存在,外有匈奴的挑衅和骚扰。年轻的汉武帝怎甘处处受人掣肘,逐渐崛起的大汉王朝又怎愿就此低人一等?

    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刘彻就此开始独立掌权。一个强盛的汉朝,在汉武帝的勃勃野心以及朝臣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渐产生。

    为了抑制外戚的势力,同时获得更优秀的人才。汉武帝掌权的第二年便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时为江都国中大夫的董仲舒,就这样走向了更大的历史舞台。

    董仲舒,广川人士。由于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加之紧邻齐鲁之地,董仲舒自小便读《春秋》,深受儒学影响,并逐渐成为一个大儒。

    三十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大批学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其所宣扬的便是儒家经典。随着他所教弟子出任各国官吏,董仲舒的名气也日益壮大。

    景帝时期,董仲舒被封为博士,负责掌管经学;汉武帝之初,又出任江都国相,直到汉武帝真正掌权,一场“天人三策”改变了他以及儒学的命运。

    于是当董仲舒被推荐到汉武帝面前时,听到的便是三个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维护统治?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何谓天人之应?

    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关于如何维护统治和治理国家,董仲舒的回答是:兴办太学,重视教化;而在天人感应方面,则表示君主受命于天,天也同时“监管”君主,因此当施行德政。

    在此基础之上,董仲舒提出了影响整个封建社会的观点:实行大一统,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接将吸收各家的儒学定位正统思想,使得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中央王朝形成外儒内法的局面。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各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嗣而不是唯嫡长子继承。在这种政策的推行之下,各王国封地越来越小,而中央王朝所掌握的土地扩大,使得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国家也逐渐强大。

    在解决内忧的同时,汉武帝也在时刻关注着外患。

    汉武帝即位不久,见着不断骚扰汉朝边境的匈奴,越发觉得刺眼。

    正在此时,一位来降的匈奴人告知汉武帝,在伊犁一带有一个名为大月氏的国家。他们本来住在敦煌、祁连一带,势力强大。但是在汉初的时候,大月氏与匈奴对上,落败的大月氏国王被杀,无奈之下被迫西迁。虽然大月氏被赶走,但仍然想着对大月氏复仇,于是想要找人一同联合攻打匈奴。

    于是汉武帝下令,寻找能够找到大月氏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有识之士。当时的汉武帝满怀抱负年轻有为,他的豪情感染了另一个年轻人,年仅23岁的张骞。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向西而行。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之下,要想找到大月氏,必须经过河西走廊。当张骞等人途经河西走廊之时,却不甚被匈奴人抓获。

    十余年的匈奴生涯,年少的张骞在风沙的侵蚀之下逐渐越发蹉跎,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汉武帝承诺的一切。

    公元前129年,匈奴人近十余年的监督逐渐松懈下来。而张骞则因此有了机会,趁匈奴人不注意之际,带着随从逃离匈奴。

    为了追随大月氏,张骞无惧黄沙漫天,一路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了大宛。

    经大宛和大夏的护送和指引,张骞终于见到了大月氏国。然而,几经挫折重新找到乐土的大月氏,早已没了复仇之心,更何况如今横亘在大汉与大月氏之间的,除了匈奴还有乌孙、大宛等国。即使张骞逗留一年,仍未能说服大月氏,无奈之下,张骞只得返航。

    索性第二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一路逃回了长安。

    公元前126年,离开长安十三年的张骞重新站在长安大殿之内。虽然张骞并非搬来大月氏的救兵,但关于西域沿途的资料却丰富了汉朝对西域的见闻,一笔宝贵的资料以及一条为了搬救兵而开辟的道路,对中国此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骞的回归,对汉武帝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因为在张骞出走的这十三年间,匈奴与汉朝之间,攻守逐渐易势。

    汉武帝一生,功过无数,晚年还曾在轮台下《罪己诏》,但他一生绝对不会后悔的便是在平阳王府多看了卫子夫一眼。

    正如当代网友所说,卫子夫带给了汉武帝大汉朝最昂贵的嫁妆:卫青与霍去病。

    在平阳公主的劝告之下,卫子夫被汉武帝接入宫中,卫青作为卫子夫的弟弟,也随之从平阳王府的骑奴成为建章宫一名当差的官吏。

    得知此事的汉武帝,立马将卫子夫封为夫人,还将卫青提拔为建章监,对其赏赐无数,卫青的才能也就此大显。

    公元前130年,匈奴再次南下,直逼上谷。

    当时,面对匈奴的袭击,汉武帝派出四路兵马前往迎敌:一路是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前往上谷;另一路是公孙敖带兵前往上郡;另外两路则是公孙贺与李广分别从云中与雁门出发。

    然而,这四路兵马,除却卫青,则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

    此次胜利,不仅让饱受匈奴折磨的大汉王朝,终于小胜了以此,还让汉武帝看到了久违的希望。

    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入侵上谷渔阳等地,卫青率领大军一路前往河套地区,绕到了匈奴后方,切断了匈奴各方势力之间的联系。而后卫青派遣精锐部队,对后方的匈奴势力形成包围圈,使得河套地区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中。

    此次作战,不仅活捉了匈奴数千士兵,还收复了河套平原,同时使得汉军全军归还。汉朝之于匈奴,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卫青也因此成为了长平侯。

    河套地区的收复,不使得汉朝的国力与军队实力得以彰显,同时也成为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重要基地。

    曾经只能委屈求全被迫挨打的汉王朝,开始了对匈奴的主动出击。公元前124年,卫青奉汉武帝之命,同公孙贺等人一同出击匈奴。

    当时的汉军,十年磨一剑;而久胜的匈奴,并不在乎一次失败,仍然对汉王朝抱着轻视的态度。当卫青的军队逼近之时,匈奴的右贤王还沉迷于酒色之中。大梦惊醒之时,已然成为阶下囚。

    然而,第二年的定襄北之战,卫青等人虽然斩敌过万,但却在此次作战中损失了两员大将,卫青的不败光环逐渐有了瑕疵。

    正此时,另一个新星出现。定襄北之战,使得赵信投降于匈奴。这对于风头正盛的汉军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

    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卫少儿与霍仲孺的私生子。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卫家也越发显赫,虽为私生子,霍去病自幼便享受着衣食无忧的上流生活。

    虽然霍去病的生活是因着卫家子嗣的身份得来的,但其在军功上的建树,则是靠着他自己征战而来。定襄北之战,霍去病初战封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接替卫青的位置,率军攻打河西地区的浑邪王、休屠王。风华正茂的霍去病,带着一晚镖旗从陇西出发,其骁勇善战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自幼在马上长大的单于儿子,甚至拆弹将其生擒。

    而后在他的带领之下,匈奴遭受重创,内部也逐渐分化,浑邪王在霍去病的带领之下归顺汉朝。曾经需要汉朝联姻求和的匈奴,逐渐臣服在汉朝的脚下。

    经此一战,河西走廊一带为大汉所控制,西北边境,也几乎没有匈奴敢来进犯。

    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率军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发,前往匈奴主力所在的漠北地区。

    年仅21岁的霍去病,率军一路北进两千多里,打破匈奴左贤王部,一路追至狼居胥山。在此地,霍去病积土为坛,实行祭天大典,宣告着对匈奴的胜利。

    自此以后,匈奴势力退居漠北深处,西北、东北地区都成为汉朝控制的领域。

    然而,当匈奴的威胁逐渐消退之时,为了大汉强盛而涌现出来霍去病,却于公元前117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匈奴既灭,何处非家?

    汉武帝用半生的时光,将匈奴对西汉接近七十年的压迫扫荡殆尽。若非卫青与霍去病的出现,即使汉朝国力强盛,汉朝也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匈奴逼到漠北地区。

    当卫青与霍去病前往进行漠北之战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再次踏上了前往西域的路程。不同于二十年前尴尬的搬救兵局面,如今的汉朝只剩对匈奴的最后一击。

    因此,张骞此次出使西域,一是让饱受匈奴压迫的乌孙重归故地,使得匈奴无法强盛;二是为了宣扬国威。

    此次前往乌孙,恰逢乌孙内部大乱,张骞劝说无果,但其副使却周游了大宛、康居等国,使得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交流。

    而后,随着汉王朝对匈奴残部的消灭,乌孙国王主动要求与汉王朝和亲。不同于之前的屈辱的和亲,此后的汉王室与周边各部族联姻,都是以主位自居。而嫁给乌孙国王的细君公主,则被誉为“汉室和亲第一人”。她的出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为后来西域纳入我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强盛的中原王朝,受周边邻国膜拜与称臣,自汉武帝开始。

    秦始皇的开创之功,在封建君主之中,无人能及。但汉武帝的存在,则为我国解决了最主要的外患。

    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自西周便已存在,直到汉初,匈奴的强盛给新兴的汉王朝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汉武帝对内解决诸侯国问题,奠定儒家的正统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与匈奴抗争,把握时机对匈奴主动出兵,使得强盛的匈奴只能屈居漠北,而后迎来内部的衰败与分裂,最终总走向对汉朝称臣的道路。

    从汉武帝初即位时的匈奴环伺,到汉武帝收到安息国王所赠的鸵鸟蛋,其间也不过四十多年。这条在张骞基础上开辟的连同古罗马与中国的道路,在之后被誉为“丝绸之路”,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内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对外使得中国一改备受压迫的局面,成为东方昂首挺立的一条巨龙。正是如此大的功绩,使得汉武帝得以与秦始皇并称。

    然而,若是没有董仲舒、张骞、卫青与霍去病四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只能止步于未央宫中。

    何其有幸,在大汉王朝逐渐兴盛的时期,有一个傲骨挺立的君主,携着四颗璀璨明星,将大汉王朝照亮于世界之上。

    单字解释: 汉 武 帝 刘 彻 凭 啥 能 和 秦 始 皇 并 称 秦 皇 汉 武 ? 没 有 这 四 人 真 不 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