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盘点三国时期的十大战役,前六场都和曹操有关!

    2023.08.2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东汉末年,伴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尤其是董卓篡夺朝廷,各路诸侯开始割据一方。为了逐鹿中原,这些诸侯之间爆发了不计其数的战役。当然,一些战役不仅规模较大,也对三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三国时期的十大战役。

    一、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曹操的兵力只有3万左右,而实力强大的袁绍,则派出了10万大军。不过,在兵力劣势的基础上,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由此,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周瑜率领三万兵马前去抵抗。虽然兵力差距十分悬殊,但是,周瑜采用火攻的计策,成功击败了曹操。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渭南之战

    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韩遂、马超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关西诸侯在名义上归顺曹操,曹操欲借道讨伐汉中张鲁,于是,关西诸侯起兵造反,阻止曹军进兵,史称“韩遂、马超之乱”。双方在关中潼关、渭南等地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的胜利,扫清了曹操全面占据黄河流域的最后障碍。

    四、第二次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将张辽等人守合肥。趁着曹操用兵汉中的机会,孙权调集10万大军,发起了第二次合肥之战。但是,东吴大军被张辽突袭,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因此,第二次合肥之战又称逍遥津之战,此战直接奠定了张辽在三国名将中的地位。

    五、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此战的结果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六、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此战,关羽一度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有了迁都许昌的念头。但是,在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进退失据,随之兵败被杀。

    七、夷陵之战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在夷陵之战爆发后,孙权求和不成,于是,他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八、寿春之战

    寿春之战是指曹魏甘露二年至三年(257年—258年),魏大将军司马昭在寿春全歼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的一次攻城作战。在寿春之战前,司马昭所在的家族固然篡夺了朝廷大权,不过,其对于曹魏东线地区的掌握不是非常牢固。但是,通过寿春之战,司马昭彻底解决了诸葛诞等武将,从而为西晋建立扫清了阻碍。

    九、魏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此战,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包围了成都。伴随着后主刘禅的投降,蜀汉正式走向灭亡。

    十、晋灭吴之战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晋灭吴后,三国时代彻底结束。

    单字解释: 盘 点 三 国 时 期 的 十 大 战 役 前 六 场 都 和 曹 操 有 关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