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2023.07.0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怜之”。同样的事情,为何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呢?

    总的来说,两人请地从性质、背景和君臣关系上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导致结局大相径庭。

    所求土地性质不一样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后,废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直属中央政府,所属官员也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是真正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这种情况下,秦朝时期“不立尺土之封”,个人可以拥有土地,但是绝对不会产生一个国中之国。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所求之田,只不过是一笔财富而已。

    而韩信所求之田,是分封制度下的裂土而王。分封制下,各封国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赋税,只需承认中央王朝的统治权,定期纳贡、拱卫中央即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对照东周诸侯国的形势,可以说封国是一个世袭罔替的独立国家。所以,韩信所求之田,乃是整整一个齐国,胃口之大自然招惹刘邦怨恨。

    请地的手段不一样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决定攻打楚国,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政于是弃王翦而用李信,结果秦军大败亏输。秦王政只好亲自乘车请王翦出山,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出征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多次请田,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秦王政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当王翦杀项燕于蕲、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南征百越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从上述可以得出,王翦请地自保成功,利用了三个有利条件:趁秦王弃而不用之愧疚、造自己年大贪财之相、行功成而身退之举。

    再来看一下韩信请求封王时的情况。楚汉争霸开始后,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并于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平定齐国,破临淄、杀龙且,战功赫赫、威势滔天,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气得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可见,刘邦同意册封韩信为齐王是迫于形势而做出的退让,并非本身所愿,最起码在战况危急之下,刘邦也没想到韩信会请求封地。此时,韩信作为刘邦的部下,居功而自傲、借势而逼君,纵然得封齐地,也是给后来的凄惨死境埋下了祸根。

    王翦

    请地时君臣关系不一样

    王翦身为秦朝四朝元老,帮助秦始皇平定长安君叛乱、铲除吕氏一族,更是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可以说王翦对秦朝忠心耿耿,只是王翦率60万精锐伐楚,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其手,帝王多疑,秦始皇有所惧惑也属正常。王翦到达楚国后按兵不动,一些人趁机对秦始皇说:若王翦自立为王,秦亡矣!秦始皇于是遣使催王翦出战。王翦回说:大王既以倾国之兵相托,何必怀疑老臣!老臣虽未出战,但也没有损失。大王若怀疑老臣,召老臣回朝。若信任老臣,请让老臣自己做主。臣不出兵则已,动兵必灭楚!老臣自知不如古代的名将乐羊,但大王远胜文侯!大王为何不仿效文侯把诬陷老臣的奏章,也封在大箱子里,待臣得胜归来时再赐给臣!秦始皇深受感动,将御酒赐给王翦。可见君臣之间关系比较稳固,秦始皇也比较信任王翦,后来更是封为武成侯,尊其为太师。

    反观韩信于刘邦,则差了不少。韩信本为楚将,先投奔了项梁,后又归属项羽,因为多次给项羽献计而不予采纳,于是离楚归汉,做的也是管理仓库的小官。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有数十位将领逃亡,其中就有韩信。后来因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大力举荐才登台拜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颇有功高盖主之势,刘邦对其就心有防备了。汉高帝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单独与夏侯婴跑到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赵军营,趁张耳、韩信还没起床时,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将,调动了诸将的位置。后来,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因贪功而不顾齐已降,假装不知乘机袭齐,还害得郦食其被烹杀。楚国来游说私通韩信不成,齐人蒯通又用相人术劝韩信背汉,韩信也是有所心动,只是因得封齐王,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才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垓下决战后,刘邦第一时间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其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设计杀死。

    《左传·隐公三年》有言:“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刘邦与韩信的信任基础极其脆弱,刘邦为君用韩信而疑之,韩信为臣而左右摇摆,虽然登台拜将、誓不相叛,终将导致刀斧加身。

    单字解释: 王 翦 和 韩 信 虽 都 求 封 地 但 性 质 背 景 和 时 机 不 同 导 致 二 人 结 局 不 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