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邓艾率领偷渡阴平的部队仅数千人,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的精锐呢?

    2023.01.25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并不多,仅数千人,却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邓艾用兵有方,出奇制胜。而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坚守不战的建议,贸然出战,结果绵竹丢失,诸葛瞻父子俱战死,魏军长驱直入兵进成都。

    蜀汉在经历了诸葛亮的北伐之后,执掌朝政的蒋琬、费祎采取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国策使蜀汉有过一段难得的太平时期。而大将军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连年用兵北伐曹魏,导致兵不思战、民望太平,在这种大环境下,执掌曹魏大权的晋公司马昭,抓住时机,整军备马准备伐蜀,并自信的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兵分三路大举伐蜀。以征西将军邓艾,领兵三万多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魏军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三路魏军,三路进发,欲一战而平蜀。

    不过,魏军虽计划周密,但姜维却巧妙的用计使诸葛绪离开阴平桥,并联合北上增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死首剑阁,挡住了钟会的十余万大军。两军在剑门关相持不下之际,征西将军邓艾欲联合诸葛绪避开剑阁,走涪城直取成都,诸葛绪准备在白水与邓艾会合硬杠姜维,拒绝了邓艾的要求。曹魏伐蜀大军几乎全部被挡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外,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一度想过退兵,而一旦退兵,伐蜀大业将前功尽弃功归一篑。而要想兵进成都,剑阁却是魏军难以逾越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征西将军邓艾巧妙的另辟蹊跷,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冒险计划。之所以说冒险,是因为阴平小道人迹罕至,根本没有路可走,且到处都是悬崖绝壁,这条小道知之者甚少,蜀汉也并没有派兵把守,邓艾虽统率三万多人马,但阴平小道只能容一人通过,显然三万多人不能全部从小道走,因为这么多人一旦被蜀军发觉,则必定会被封死在里面。因此,邓艾留下大部人马,挑选数千精锐,自己身先士卒,史载邓艾邓忠父子:

    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就这样靠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邓艾和他的几千精锐魏军在鬼门关外走了一遭,终于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走出阴平小道,犹如天兵下凡出现在涪城。而涪城守将马邈,面对突然间出现的数千魏军疲劳之师,竟不思据城死守,反而心胆俱怯,开城投降。涪城的沦陷,使得蜀汉的形势急转直下,邓艾的军队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涪城成为了魏军整顿恢复的重要补给站,通过涪城,魏军进可取成都,退可与钟会大军会合。如果说历经九死一生走出阴平小道是魏军迈向成都的一小步,那么意外收取涪城,则就是魏军迈出的一大步了。

    兵不血刃占领涪城,与其说是一种运气,倒不如说是邓艾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涪城一占,魏军在这里得到了补给休整,数千疲劳之师很快就成了虎狼之师。很快,这支魏军就打到了成都外围的最后一道防线绵竹。镇守绵竹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父子。

    诸葛瞻有足够的自信与邓艾军对抗,就在不久前诸葛瞻已经击败过邓艾之子邓忠和将军师纂率领的前锋部队,面对区区几千魏军,诸葛瞻并没有表示胆怯,成都已经危在旦夕,而要想保住成都等待援军,就绝不能让魏军通过绵竹,诸葛瞻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稳定人心。而魏军这边同样没有退路,只能死命拼杀,进退都是死,不如死的壮烈点,拿下绵竹,成都便指日可下。

    诸葛瞻拒绝了黄崇据城死守,等待援军的建议,与儿子诸葛尚出城迎战,令蜀军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魏军彪悍勇猛,个个都能以一当十,蜀军很快陷入崩溃,诸葛瞻父子全部战死阵前,邓艾率领魏军进入绵竹,成都,已经及目可见。

    曹魏灭蜀之战,十几万魏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而征西将军邓艾,另辟蹊跷,只率数千精锐之师,偷渡阴平小道,置之死地而后生,占领涪城后休养整顿,在绵竹大破诸葛瞻,邓艾能成功,除了自己有胆有谋,其众虽少,却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深入蜀境后,进退都是死,故而作战非常勇猛。诸葛瞻没有听取黄崇的意见,过度自信,轻敌出战,结果全军覆没,绵竹的丢失,使得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单字解释: 邓 艾 率 领 偷 渡 阴 平 的 部 队 仅 数 千 人 为 什 么 能 击 败 诸 葛 瞻 的 精 锐 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