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离封神,就差1步

    2024.02.05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00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廷倾30万大军发动马邑之围,给匈奴人设了个套。

    不料临门一脚的时候,被匈奴人觉察到了,最终功亏一篑。

    对于马邑之围的失利,汉廷上下,

    有恼怒的,比如刘彻;

    有悔恨的,比如王恢;

    有看笑话的,比如韩安国">韩安国;

    但内心最为落寞的,恐怕是李广。

    因为刘彻给李广的名号是“骁骑将军”。

    也就是说,刘彻很可能是让李广单独指挥一个大规模骑兵军团,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担任尖刀角色。

    这对于李广来说,是建功立业、一战封侯,难得的好机会!

    可惜,匈奴人照面都不打就跑了。

    01

    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名将李信。

    作为名将世家,李家有一门家传绝学——射箭。

    冷兵器时代,自带光环技能的骑兵可比步兵宝贝多了,这是千古通例。

    这门绝技成了李广踏入仕途的敲门砖。

    早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李广就参与了对匈奴的战斗,因为善于骑射,杀敌很多,被封为中郎。

    据说李广还曾经当过汉文帝刘恒的保镖,单对单格杀过猛兽,引得一旁看热闹的刘恒连连咂舌:“可惜啊,你有点生不逢时了,如果让你赶上我爹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PS:

    老王推测这事要么是汉文帝随口画饼,要么是司马迁信口捏造的,只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生不逢时”。

    万户侯是那么容易当上的吗?

    整个刘邦时代,功臣封邑达到一万户以上的,除了七大异姓诸侯王,只有三个人:萧何、张良、曹参,含金量爆表。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02

    汉文帝是位和平爱好者,李广在他手下自然捞不着仗打。

    但到了汉景帝一朝,李广的机会就来了。

    七国之乱是李广扬名的起点,他做为骁骑都尉,跟着太尉周亚夫击溃了吴楚叛军,更在昌邑决战中夺得了吴王刘濞的帅旗!

    斩将夺旗,勇冠三军!

    李广的高光之路会从此开始吗?

    很遗憾,并没有。

    他在战后脑子一热,接受了梁王刘武颁发的将军印。

    从李广的角度来看,梁王是皇帝的亲弟弟,属于“股肱之臣”,他给自己铸印是朝廷对自己战功的赞赏;

    但这个事在汉景帝看来就变味了,原因无他:梁王就差把夺位两个字刻在脑门上了,你李广竟然接受了他的任命?你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

    换个角度来说,汉景帝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李广怀有二心,不处分你就是万幸了。

    汉景帝不是昏君,没把李广一撸到底,

    而是把他调离出京,到北方防备匈奴去了。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李广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把汉帝国的北方边境线转了一大圈。

    此时汉廷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防御政策,汉匈边境上基本没有什么大仗。

    但这种“买和平”的方式,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

    动辄几十万人南下的大动静是没有了,但小股游骑进犯的事情却是时常发生。

    可以说,没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李广边境太守的位置,一天都坐不稳。

    可就是升不了。

    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得罪了最高领导。

    李广

    03

    汉景帝为了革新京师南北军战法,曾让宦官带数十队禁军前往北方进行轮训。

    不巧的是,奉命前往上郡李广的一队人马,在还没见着李广的时候,就和匈奴的骑兵撞了个正着。

    不过,一看对面就三个人,领事太监就胆气壮了,自己这边几十号人马,还拿捏不了你们?

    抱歉,还真拿捏不了。

    一战下来,汉军全军覆没。

    领事太监的马快,逃了,但屁股上中了一箭。

    太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着李广,向他汇报这一情况。

    李广第一反应,不是问为什么其他人都挂了,只有你一个人跑回来了。

    而是兴冲冲点了一支百人队伍,去跟这仨匈奴高手过招。

    李广追了几十里,看见三个匈奴人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没有马了。

    骑兵没了机动性,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PS:

    《史记·李将军列传》只说,三个匈奴高手的马没了,至于马是怎么没的,司马迁没交代。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04

    李广急忙下令手下分两路对其进行包抄。

    自己则一马当先,张弓搭箭,和匈奴人对射。

    李广以3:0的战绩取得全胜。

    匈奴人两个被杀,一个被抓。

    可还没等汉军高兴太久,就发现几千匈奴人马正在对他们进行反包围。

    原来这个三个神射手是诱饵!

    汉骑兵们见状大惊失色,想赶快突破包围圈。

    李广却下达了与之相反的命令:

    “不能走!如果现在向外突围,匈奴人会立刻上来追击,到时候我们就成了活靶子。不如布下疑兵之计,向匈奴人靠拢,让匈奴人认为我们背后有大军压阵,这样,他们就不敢攻击我们了!”

    不仅如此,李广还让军士们下马解鞍,和衣高卧。

    手下心惊肉跳:“将军,你这么搞,匈奴人一个冲锋我们就全完了!”

    李广不以为意:“匈奴人都认为我们会跑,但我们偏偏不跑,越不跑,他们越不会打我们。”

    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头领想试探李广等人的虚实,便出阵挑衅。

    李广也不含糊,立刻翻身上马把他一箭射倒,然后继续返回原地休息。

    匈奴人见状,更觉得这伙汉军背后有人。

    就这样,汉匈双方相持到后半夜。

    匈奴人始终拿不准李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趁天黑撤走。

    李广也就安然无恙回到了上谷城。

    这一仗之后,李广不仅成为大汉军界传说,在匈奴人的传说里,李广来去如风,被称为“飞将军”。

    05

    掐指一算,从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参军打仗开始到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围,李广已经在战场上拼杀了33年。

    从毛头士兵成长为当世名将,李广有过不甘(官职一直原地转圈),也有过鲜花和掌声,要说这辈子有什么最大的遗憾,那一定是没能封侯。

    汉代的铁律,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

    想要封侯,得拿大量敌方人头。

    恰好李广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守城,没有这个机会。

    好不容易等到马邑之围,煮熟的鸭子还飞了。

    不过还好,此时李广的运气还不算太坏。

    马邑之围结束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刘彻又想起他来了。

    马邑之围一直是刘彻的耻辱,哪有第一次出兵征伐就吃开门黑的?

    面子必定要挣回来!

    06

    和马邑之围不同的是,汉廷此次不再调集大军打歼灭战,而是全部配置骑兵。

    分四路大军,主动跃过长城,去寻求歼敌机会。

    但李广看见和他搭班子一起出征的3位将军后,脸色就不好看了:

    1、

    车骑将军卫青

    因三姐卫子夫受到刘彻宠幸,此前一直担任侍中(皇帝身边的随从官)。

    卫青(左)和汉武帝

    2、

    轻车将军公孙贺

    早在刘彻当太子时,公孙贺就是太子舍人。

    刘彻的左右心腹。

    公孙贺也是卫青的姐夫,他娶的是卫青的大姐卫孺。

    3、

    骑将军公孙敖

    日常护卫刘彻的骑郎出身。

    也就是说,四人中,除了李广,刘彻任用的全是自己人。

    这代表着,刘彻已经开始计划以内廷替代外廷的职能。

    换句话说,以卫青为核心的其他三个人,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军功圈子,以外戚和从龙派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广也就成了外廷最后的独苗。

    而且,这批人里,李广的资格最老,现在却要和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不过为了封侯,李广还是可以忍的:等真碰上了匈奴人,你们三个生瓜蛋子是扛不住的!到时候还得看我老李的!

    李广想的没错,刘彻也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卫青等人,资历太浅,承担不了主攻任务,所以四路大军还是以李广一路为主。

    李广从雁门出击,他的正对面就是阴山山脉下的大单于本部;

    其他三部,公孙敖出代郡、公孙贺出云中、卫青出上谷,作为偏师使用。

    平台给你了,后面看你发挥了。

    然后李广就一下子崴泥(天津方言,“坏事了”)了......

    07

    人怕出名猪怕壮。

    军臣单于听说李广来了,在打探出他带了多少人之后,便迅速集中王庭主力3万余人对其发起攻击。

    汉军骑兵是初上战场,以前没跟匈奴玩过大规模对冲。

    匈奴人又占地利之便,因此这场战役的结果显而易见:

    李广部全军覆没。

    李广本人受重伤被匈奴生擒,半道上趁匈奴人不注意,抢了匹马才跑回来。

    而其他三路:

    公孙贺部劳而无功,带着一万人走,带着一万人回,相当于在边境搞了一趟武装大游行;

    公孙敖部损失7000人,只比李广幸运一点点;

    虽然只有700颗首级,但卫青的斩获是有重大意义的。

    它代表着汉朝70年来,在野外作战真正击败匈奴人。

    对刘彻来说,这就是一剂强心针。

    就算四万大军全都拼光,刘彻也毫不可惜。

    卫青的军事天赋被充分展现出来,才是最大的收获。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08

    可对于李广来说,后面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四路出击失利后,李广本来按律当斩。

    恰好刘彻要计划下一场大战,国库里又没多少钱,怎么办呢?

    就开了个特例:只要花钱,可以赎罪免死。

    李广就交了一大笔钱,最终免职成了庶人。

    留得有用之身,说不准还有我上战场的时候!

    李广想简单了:

    一是他年龄大了,上了战场难免会有疏失;

    二是他的成绩并不亮眼,而刘彻身边也不是没人可用。

    除了卫青,还有个霍去病在后面排队。

    霍去病

    李将军,往后捎捎啦,不要挡着年轻人的进步之路......

    在这一点上,醉酒的霸陵尉结结实实给李广上了一课:

    李广外出打猎,和朋友喝酒忘了时间,等到急急忙忙往回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被霸陵尉阻止不让进城。

    李广的随从告诉霸陵尉:这是从前的李将军(赶紧开门让我们进城)。

    霸陵尉大着舌头回了一句:“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

    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09

    属于李广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在以后的时光里,李广虽然被启用过几次,但都变成了卫青的背景板。

    每次跟随大军出击,被分配到的任务,基本都是“佯动牵制”,再也没能打上主力的位置。

    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

    这一年,汉廷已经基本肃清漠南地区,匈奴单于伊稚斜远遁漠北。

    刘彻为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决定梭哈,集结十万骑兵和14万匹马(马带的多可以多装辎重,以及方便后期换乘)横跨大漠,一战定乾坤。

    汉军兵分两路,统帅依旧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这对军界双子星担任。

    李广此时大概已经快要70岁了(《史记》里并没有记录他的出生年份)。

    这场大战他要是赶不上,那就真的永远赶不上了。

    因此他向刘彻请求了很多次,希望把自己放在前将军的位置上,再次正面死磕匈奴。

    刘彻也是实在抹不开面子,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还是认为他年纪太大,因此告诉卫青,对李广要保留使用。

    李广不知道这回事,还兴冲冲向卫青讨令,想把自己摆在全军最前冲击单于王庭。

    但卫青因为收到了刘彻的私下指示,便改变了行军序列,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一起行动,对伊稚斜进行分割包围。

    至于正面对敌,卫青交给了公孙敖。

    10

    李广不高兴了,对卫青甩了脸子。

    但谁让卫青是大将军呢?李广再不甘心也得执行命令。

    可能有人会说,卫青小心眼儿,为了把机会留给公孙敖,特意排挤李广。

    其实,在卫青本来计划里,还是给李广留下了一个活扣的:只要李广和赵食其切断伊稚斜的退路,就可以全歼单于主力,甚至杀死伊稚斜本人。

    到那时候,李广就可以凭这份战功封爵。

    但人算不如天算,李广在沙漠里再次迷路了,没有按计划按时到达战场!

    导致卫青在与伊稚斜交战之时,虽然用武刚车(一种战车)环绕为营垒截住去路,取得汉军与匈奴往来冲杀十余阵大胜的结果,但毕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还是让伊稚斜跑了。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11

    战后,卫青派人找到李广,按照惯例要一份行军报告。

    但在李广看来,这份平常做惯了的工作,此时无异于羞辱。

    写什么写?

    每次出征不是迷路就是一无所获,回去不是下狱就是罢官!

    作为一名军人,强烈的荣誉感已经让他无法接受自己奔波四五十年却一直不能光宗耀祖的事实。

    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

    李广万念俱灰,选择了自杀。

    消息传出,一军皆哭。

    12

    讲道理,李广在带兵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大家也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但他的缺点也在于此,士兵们跟他没有上下等级观念,打起仗来很松散。

    这一点,李广的老同事程不识一早就劝过他:

    “你的治兵方法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你,你恐怕无法阻挡。”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这也就限定死了李广成功的上限:他自己是没办法统帅大军进行集团化作战的。

    所以,让他历任北方边境太守保境安民,实际是最好的选择。

    和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只差一步。

    但就是这一步,便是一流高手和大宗师的区别......

    老王:我们是正常的,卫霍才是不正常的。

    单字解释: 他 离 封 神 就 差 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