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甘谷往事:解放前老百姓所说的“跑才”,是怎么一回事?

    2024.02.1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续前文

    二、不辞而别

    1948年,我外爷从天水的师范毕业后,在离家五里之外的杨家庄寻得一个差事,做起了教书先生。

    从三十铺到杨家庄有一条官道,我外爷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沿着官道一直走到学校,晚上再从学校走回家吃饭。

    这所被叫作“杨家庄小学”的学校,在解放前的正式称呼是“朱圉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也是当时朱圉乡唯一的一所小学。

    我曾有幸在80年代见过这个学校没翻修前的样子,学校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拱门,里面全都是两面斜脊的校舍,颇有古意。

    我们家至今还保留着一张我外爷在这个学校任教时的照片。照片是我外爷的一个学生送给我妈的,他说:“袅的先人当过我的老师,这张照片你留下来做个纪念吧!”

    “袅”在甘谷话里,是“你”或者“你们”的意思,而“先人”则统指已经故去的直系长辈。

    那是一张不算太清晰的黑白照,上面有“朱圉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第九届毕业同学摄影留念”的字样。

    照片上的我外爷穿着一套深颜色的中山装,两手扶膝,正襟危坐在学生们中间。他梳着当时流行的背头,脸上轮廓分明,眼光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飞扬的神采,显得既温润儒雅,又不乏英雄之气。

    我外爷当年做老师也是有薪水的,不过却并不算多。那时的学校不发钱,只发粮食。我妈后来听外婆说,我外爷每月的收入算下来应该只有几斗几升的红高粱罢了。

    这种待遇当然并不算是优厚,可我外爷的父母却很是满意。他们生活还算宽裕,儿子在学校里任教,既很有体面又能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岂非最大的美事?

    不过,这可能只是他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我外爷却并不这样想!这种推测并非全无道理,而且很快便有了证明。

    那个时候战乱频仍,兵匪横行,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安生,经常会有各路的土匪流寇,游窜到村里滋扰。

    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们就会“跑才”。所谓“跑才”,其实就是有土匪武装或者军队路过村子时,老百姓们会自发地跑到山顶的寨子里躲起来,等到他们离开后再回家。

    按照经验,旧社会的各类正规的和杂牌的军队,军纪都特别差,见啥抢啥,比土匪都不如。

    据我妈讲,我外爷回乡任教期间,一共遇到过两次“跑才”。第一次是马步芳的部队,第二次则是追击他们而来的我军的部队,而老百姓在这两次“跑才”时的遭遇大不相同。

    朱圉山顶上有一个简易的山寨,当地人称其为堡子。每次有土匪或军队路过的时候,三十铺村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带上家里值钱的细软,躲进堡子并关上寨门,静静地等候他们的离开。

    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土匪人数不多,抢够了就会离开,一般不会直接攻打山寨。而那些正规或不正规的军队又基本都有作战任务,也不会逗留太多的时间。所以这种方法几乎百试百灵,从未有过失误。

    那一年,马步芳的队伍过来了,大家都跑去山上的堡子里去躲。等他们离开后,返回家里的人们才发现,这帮匪兵几乎把所有能带走的全部都抢走了,连村子里面的鸡鸭猪狗都被他们吃了个一扫而空。

    也有占便宜的,有一户人家回来后,发现灶上的大锅里煮着满满一锅猪肉,因为时间不久,还没有腐坏。可能是当时这些兵们走得太急,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就开拔了。当然,这种美事是极其罕见的,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被抢得家徒四壁。

    过了没不久,另一支队伍开了过来,这一回据说是追击马步芳的我军部队。当时的人都胆小,又对我军的政策没什么了解。于是按照经验,大家又和以往一样躲上了堡子。

    部队离开后,百姓们回到家中时发现,不但啥东西都没少,就连院子都被扫得干干净净的。

    也许是这些“跑才”的经历触动了我外爷的心思,让他开始有了想参军的想法。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天水上学时就接触过一些进步思想,到这个时候才刚刚下定决心。

    不清楚外爷到底有没有同自己父母商量过自己要参军的想法,不过我想,他就算是商量,他们也一定不会同意的。因为外爷是家中的独子,两位老人是万万不可能任由他出去冒这个险的。

    1949年的一天,我外爷突然离开了家,走的时候跟谁都没打招呼。我妈的爷爷和奶奶急得团团转,组织家里的亲戚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任何结果。那一年,我大姨六岁,我妈还不到六个月大。

    我外爷为何要去参军以及参军后的那几年经历,从来就是一个谜!就算是在解放后,他也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情。

    我表姐说她小时候曾见到过我外爷的立功证书、证件和遗书等遗物。这些本应该是了解我外爷那段战争经历的最好素材,可惜现在已经全部丢失,再也都找不回来了。

    又过了好几个月,家人才从我外爷的一个同学那里得到了他参军的消息。为了防止被家人阻拦,他没有走官道,而是从北山上的小路一直走到甘谷。

    本来他们是三个同学约好的一起去的,可走到半路上,这个同学考虑到家里的一大堆事,决定不走了。

    而我外爷和另外一位姓杨的同学则坚持继续前行,终于在甘谷找到部队,并成功入了伍。

    我外爷走后,一直杳无音信。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也从来没有给家里写过信。就这样,我外爷从家里人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

    未完待续

    注:本文系闲人历史故事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抄袭!请文抄公远离

    单字解释: 甘 谷 往 事 解 放 前 老 百 姓 所 说 的 跑 才 是 怎 么 一 回 事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