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所谓的焚书坑儒其实是“焚书”和“坑儒”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

    2023.02.1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历史大剧《大秦赋》终于迎来了结局,这部继《裂变》、《纵横》和《崛起》之后的第四部“大秦帝国”系列剧,虽有“高开低走”之嫌,在演员、剧情和装饰等方面被人屡屡诟病。但是,笔者个人认为全剧也算合格,基本展现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纵观中国四千年左右的文明史,直到商周时期才算形成一统局面。由于长期都推行分封制,所以这段时期的一统局面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各个诸侯国都拥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对于中央政权也是阴奉阳违。

    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就连这种形式上的统一都不复存在了。列国之间相互攻伐,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迟缓。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终于结束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真正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第一个封建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单凭这一点,秦始皇就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呼。

    但是,这位“千古一帝”却在很多方面遭到了后世的指责,比如生性残暴、滥用民力、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甚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著名文人郭沫若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通过《十批判书》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举骂得体无完肤。

    对于这种夸大其词的批判声,伟人毛主席还专门参与了论战,作了一首七律的《读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历史,还原秦始皇最被人争议的“焚书坑儒”。

    从公元前240年开始,秦王嬴政先后对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发起了灭国之战,并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今天谈到的焚书坑儒,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而是“焚书”和“坑儒”两件事。

    一、焚书

    秦始皇终于完成国家统一后,急需解决“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差异问题。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书籍和文字的重要性,自然不愿意见到刚刚统一的国家就在文化层面出现断裂,甚至是倒退的局面。

    因此,秦始皇提出的所谓“焚书”,并不是字面意思那样烧尽天下所有的书籍,甚至湮灭世间所有的文字。否则,秦朝之前的所有文明岂不是都要灰飞烟灭,我们今天又岂能读到“四书五经”?

    事实上,秦始皇只是为了统一思想,下令将秦国编写的史料保留下来,而将其余六国的史书收缴烧毁。据《史记》记载:

    惜哉!唯有《秦记》,不载日月,文略不具。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可见,除了史书以外,其它的很多书籍都没有被烧毁,甚至还被妥善保留并延续了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学家都开始科学看待这个问题,肯定“焚书”的历史进步意义,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就曾指出:

    焚书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的确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面对“统一”和“分裂”的年代,秦始皇这种手段还是有力打击了旧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坑儒

    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开始享受自己奋斗的成果,希望能够追求长生不老,实现从“秦一世”到“秦万世”的统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丞相李斯等人也坚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受此思想影响,秦始皇做好了两手准备,既立志完成从“秦一世”到“秦万世”的传承,又追求方生之术和求仙不死,重用了徐福和侯生等人。

    但是,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求仙后杳无音讯,侯生炼丹不成竟然悄悄逃匿失联。盛怒之下,秦始皇逐渐意识到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虚妄想法,自己算是被这帮江湖术士甚至是职业骗子给蒙蔽了。

    从此,秦始皇下令追查这些骗子的同时,还在全国展开了针对术士和方士的“严打”,一经查实便严惩不贷。甚至于,他一次就下令坑杀了全国近千名的方术之士,使人骇然。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请注意,《史记》中提到的是“坑术士”,而非“坑儒士”。

    西汉武帝之前,历史上并没有秦始皇坑儒的提法,最多也就是屠戮术士罢了。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为了顺应汉武帝刘彻的大有为之政,也为了倡导中央集权,才狠狠驳斥了那些夸夸其谈的士人。当说到激动之时,他举例秦始皇当年不惜坑杀术士和打压儒生之举,从此才在后世的文献中出现了“坑儒”的提法。

    在“焚书”和“坑儒”的政策相继推出后,秦朝朝廷中尽管存在不同的声音,但在秦始皇和李斯的坚持下,几乎没有人敢于提出异议,除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他认为: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现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闻之大怒,将扶苏赶出了咸阳并前往蒙恬的军中服役,担任了监军之职。同时,也正是由于扶苏的远离,使得李斯和赵高不断专权,为日后扶持胡亥篡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更为秦朝的短命埋下了隐患。

    个人认为,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之举,虽然存在弑杀和残忍的嫌疑,但其中的历史进步性也是不能被完全抹杀的,只不过需要科学对待,不能被无限讴歌罢了。@文史不假

    单字解释: 所 谓 的 焚 书 坑 儒 其 实 是 焚 书 和 坑 儒 两 件 事 不 能 混 为 一 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