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都是权臣当道,曹魏被司马灭掉,孙吴凭什么扛到最后?

    2022.07.25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曹魏征东将军胡遵、

    征南大将军王昶、

    镇南将军毌丘俭等都上书表示要趁此机会进攻东吴。

    曹魏当权的司马师、

    司马昭兄弟正要征吴讨蜀,

    扬名立万,

    是不会放过这个敌国政权动荡的机会的。

    王昶攻南郡,

    毌丘俭进兵武昌,

    这两路进攻东吴的长江防线东西两点,

    起牵制吴军作用。

    胡遵和镇东将军诸葛诞率七万大军进攻濡须口的东兴,

    要一举拿下东吴在此地修筑的前沿阵地。

    东吴大将诸葛恪率四万大军驰援东兴,

    一场大战揭开序幕。

    1、雪天奋短兵

    东吴老将丁奉和吕据、

    留赞等为先锋,

    向西进发。

    丁奉说:“各路部队前进迟缓。

    如果敌军占据了有利地形,

    那情况就不妙了。

    让我先率军急行军去抢得先机。”

    大家让开一条路,

    丁奉率本部三千兵全速进军。

    正好大风天气,

    丁奉军鼓满风帆。

    二天就到了东关,

    进据东关附近的徐塘。

    其时正天寒地冻,

    漫天大雪。

    包围东兴的曹魏军驻扎在东兴边的大堤上,

    通过浮桥和北岸相连。

    胡遵等曹魏大将都在营中聚会喝酒御寒,

    魏军前锋兵力并不多。

    丁奉远远看见,

    对部下说:“这可是立功封侯的好机会啊!”

    下令将士们都脱下铠甲,

    丢掉长矛大戟,

    只戴着头盔,

    拿着短刀,

    裸身爬上堤堰。

    魏军将士看见吴军这样子无不哈哈大笑,

    “这些呆瓜想要干什么?”

    都不做准备。

    吴兵爬上之后,

    立即击鼓呐喊,

    猛扑过来。

    短兵相接,

    这些没穿铠甲的吴兵,

    迅捷无比地攻进魏军前部营垒,

    魏军措手不及,

    仓促应战,

    登时乱了阵脚。

    东吴的后继部队吕据等人也都杀到,

    鼓声震天。

    魏军惊恐万状,

    四散奔逃。

    大家争相抢渡浮桥,

    互相踩踏,

    浮桥断裂,

    兵将纷纷落水。

    魏军大败,

    死伤无数,

    前锋将军韩综、

    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掉水里淹死。

    可见在丁奉的突然袭击之下,

    曹魏军混乱溃败达到什么程度。

    魏军大败而退,

    吴军缴获魏军的车辆、牛马、骡驴等都数以千计,

    资材器物堆积如山,

    凯旋。

    魏军死去的前锋韩综是东吴的叛徒,

    孙权生前恨之入骨,

    吴军拿韩综首级去祭告孙权的大帝庙,

    了去孙权的一个心愿。

    而其他两路魏军得到东兴大败的消息,

    也只好撤兵。

    这一战,

    丁奉看准时机,

    勇往直前。

    在雪天发挥吴军持短兵器、

    未披甲的灵活性,

    借敌人轻敌之际,

    一举挫敌,

    致魏军全军崩溃。

    勇猛善战,

    不愧为江东之虎臣。

    战后丁奉提拔为灭冠将军,封都乡侯。

    2、捍卫王室,计杀权臣

    孙权死后,

    东吴的政权也碰到和曹魏一样的问题:权臣干政。

    孙权的接班人是孙权的小儿子孙亮,

    他碰到的权臣也是孙家的宗室成员,

    孙坚弟弟孙静的后代孙琳。

    这个孙琳排除异己,

    竖立党羽,

    担任东吴的大将军、丞相,傲慢无礼。

    曹魏甘露二年,

    曹魏大将诸葛诞因反对司马家弄权,

    在淮南举兵讨伐司马昭,

    派人向东吴求教。

    孙琳派兵征战,

    丁奉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结果被司马昭所败,

    没有救出诸葛诞,

    反而因败生怨,

    杀了大将朱异。

    损兵折将,

    退回东吴,

    朝野失望。

    吴主孙亮也想借此机会除掉孙琳,

    和大臣全尚、刘承等人密谋要动手,

    不料消息走漏。

    孙琳先下手为强,

    杀掉了全尚、刘承等人,

    派兵包围了皇宫,

    逼孙亮退位,

    罢黜为会稽王,

    迎接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继承皇位。

    孙琳一家五兄弟都封侯,

    手握禁军,权势巨大。

    孙休深感威胁。

    当然喽,

    孙琳可以废掉孙亮,

    迎立你孙休,

    不一样可以再废掉你孙休嘛。

    幸好东吴有个分权的机制,

    吴国的名宗大族,

    皆有部卒,

    兵权比较分散。

    没有像曹魏那样,

    司马一家独大,

    终造成颠覆社稷之恶果。

    共同对付孙琳。

    在这种形势下,

    丁奉进入了孙休团队的视野。

    孙休的心腹张布推举丁奉:

    “丁奉这个人,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果断有谋略,能做大事。”

    孙休偷偷召见丁奉,

    直接说:“孙琳大权在手,将图谋不轨。我想和将军你一起杀掉他!”

    丁奉说:“孙琳兄弟党羽众多,不可能一下子扫荡干净。”

    仔细考虑后,

    丁奉献计:

    大家都没带卫兵,

    就召宫殿的卫士拿下孙琳,

    即大功告成。

    孙休大为赞成。

    到了腊会这一天,

    城里传说有兵乱,

    孙琳称病不想来。

    孙休连派了十几个使者去请,

    “祭神这样的大事,请丞相一定来。”

    孙琳不得已要去参加腊会。

    但他也闻到了点火药味,

    感到不安,

    事先安排部下:“你们都准备好来。过一伙就派人来说府内失火,我就回来。”

    腊会开始,

    才过一会儿,

    人来说孙琳府内失火了,

    孙琳立刻要走。

    孙休说:“外面那么多人,这点小事,怎么要丞相操心呢!”

    孙琳发觉不妙,硬往外闯。

    丁奉向卫士们一使眼色,

    众卫士一拥而上,捆住了孙琳。

    孙琳一下子软了,

    哀求饶命:“把我发配到边远的交州吧,再不行让我当一个奴才吧!”

    孙休怒骂:“你怎么不把被你杀的人发配到交州?不让他们活着当个奴才呢!”

    当即斩了孙琳的首级。

    丁奉率军提着孙琳的脑袋出去示众,

    宣布:“跟随孙琳的人,全部赦免罪过!”

    孙琳的部下群龙无首,

    放下武器归顺的就有五千多人,

    孙家一门全部被杀。

    丁奉关键时刻帮助孙吴消灭了不稳定因素,

    安定了内部,立下赫赫大功。

    是孙吴公司把握方向的关键先生,

    就凭这个功劳,

    丁奉就足以不朽。

    孙休也没亏待他,提拔为大将军。

    3、久历大事的三国寿星

    丁奉字承渊,

    年轻时先后从属于东吴名将甘宁、

    陆逊等人,以骁勇善战闻名。

    每次上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是一个叫着:“跟我来!”

    而不是说:“给我上!”的猛将。

    随军四处征战,经常是斩将夺旗,勇冠三军。

    淮南之战时,丁奉跨马持矛,

    冲陷敌阵,斩首上百,

    是猛将的典型战例。

    称他们是东吴孙家的“虎臣”,的确实至名归。

    丁奉早早就在汉末的纷争舞台上出现,

    经历无数大风大浪。

    蜀汉被邓艾钟会灭国时,

    丁奉还率军出征淮南寿春,

    为救蜀造声势。

    孙休死后,

    吴国上下刚刚看到蜀国的灭亡,

    国际形势大不乐观,

    都希望有个成年的君主。

    所以身为大将军的丁奉和丞相濮阳兴、

    左将军张布等就迎立二十三岁的孙权长孙孙皓为皇帝。

    不料这个孙皓开始隐藏的很深,

    像个遵纪守法的好同志。

    一旦当上皇帝,原形毕露,

    原来是一个好酒色、残暴无情的坏蛋,

    大家后悔莫及。

    这些大臣们一个个被他清算完毕,

    丁奉也差点被他干掉。

    因为后期战场上的一些小失误,

    孙皓就斩杀了丁奉的向导官。

    老丁奉死后,秋后算帐,

    把他的儿子给杀了,

    家人流放到临川。

    丁老这一眼看错,

    想来肠子都悔青了。

    丁奉死时,

    已经是西晋武帝泰始七年,

    比起东汉末丁奉出来淘世界的建安年间,

    是个无比遥远的年代,

    和丁奉同期的战友们,

    估计都又投胎了。

    丁老算得上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老寿星吧。

    单字解释: 都 是 权 臣 当 道 曹 魏 被 司 马 灭 掉 孙 吴 凭 什 么 扛 到 最 后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