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谋士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择上策呢

    2023.11.07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所谓“上中下三策”,听起来咋咋呼呼,说白了就是今天常见的“三套方案”。

    “三套方案”分出“上策、中策、下策”,就是阐明自己对不同方案的倾向。

    你提出三套方案,但人家最后常常不选择你主推的那个,这种现像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非常常见的。

    所以,聊聊这个话题,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提出“上中下三策”,但上策往往不被采纳

    我们提出几套方案,结果老板不用我们最推荐的,甚至一个都不用,那可能真的是我们自己水平问题。

    不过,即便是庞统、李密这样的顶级人物,他们提出的上策,也有时不被采纳。

    庞统在辅佐刘备取益州时,曾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选精兵,昼夜兼道,直取成都。刘璋没有防备,我军可以一举而定。

    中策是:先设计把附近的杨怀、高沛的兵马、关头吃了,然后进攻刘璋。

    下策是:回荆州去,以后再说!总比纠结不东,“将致大困”强。

    刘备“然其中计”,打下了益州。

    李密在辅佐杨玄感起兵反隋时,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直接袭取涿郡,占据临榆关(山海关),使正在征讨高丽的隋军难以接受,一举多的天下。

    中策是:趁虚攻入长安,据关中与隋对抗。

    下策是:攻打洛阳。劫持隋主要官员、将领的家属,号令天下。

    杨玄感选择了下策,结果兵败。

    此外,智者提出“上中下三策”,而领导认为“下策实为上计”,或“取其中”的例子在史书上多得是,数都数不过来。

    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为何谋士爱故弄玄虚,提出“上中下三策”,而别人多不采纳上策呢?

    谋士眼中的“上中下”

    提出三套方案以供选择,无论古今,都是好习惯,也是谋士的职责所在。

    然而,谋士的“上中下”排序,则反应出其个人立场。

    如同我们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谋士对“上中下”的排序特点大致如下。

    谋士的上策,关键词往往是“出其不意,一举而定”。风险大,收益大。

    谋士的中策,关键词往往是“稳固形势”。风险小一些,收益也小一些。

    谋士的下策,或是“脱离险境,徐图再举”,或是就近攻伐,至少看起来变数比较小。

    出主意的人,以“出奇计,立奇功”为最高追求,偏好风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办事的人风险偏好却和出主意的人截然不同。

    主公眼中的“上中下”

    主公,或是一国之君,或为一方主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人。

    为将者,自然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未虑胜,先虑败”,注重对风险的评估!

    所以,他们往往不太愿意采纳风险极高的“上策”。

    有时,一个谋士在自己变成主公后,其风险偏好也变了。

    前文提到的李密就是如此。

    给杨玄感出主意时,其方略可谓大胆,或是直取涿郡,把坐拥天下的隋炀帝堵在关外,或是直取长安,进据关中。

    自己作老板时,心态变了。

    他自己作老板时,虽然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上策已经“过期”,但当时关中依然空虚,他依然有条件直取关中。

    他手下的一些将领,也提出了进据关中。

    可是,李密的回答是:去关中当然好。可是,我们的将士都是关东人,怎么肯随我入关呢?一旦我入关,关东众将必然各自为政,不好办呐!

    作了主公,顾虑多了,自己也改变主意了。

    结果,他不去关中,有人要去关中。李渊在晋阳起兵,直入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而李密却在洛阳附近开启”炼狱模式“,进入王世充、宇文士及的轮番打击。

    谋士成了主公,自己也要用自己的“下策”,这大约就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吧。

    合作中的“上中下”

    其实,不光是下级给上级提意见喜欢“上中下三策”,同级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也常提出“上中下”。

    比如,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卤城之战击败司马懿,占据一定优势后,曾给李严提出了“上中下”三个选项。

    上策是:李严组织兵力,断雍梁前线魏军之后。(时值陇右大灾,前线魏军补给全赖关中、中原大运)

    中策是:克服困难,给诸葛亮搞好补给,长期坚持。

    下策是:赶在粮尽之前,及时退军。

    最终,出于各种原因,李严建议选择“下策”,退军。

    诸葛亮虽级别在李严之上,但李严毕竟也是刘备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对他自然还是要采取商量的口吻。

    而诸葛亮所提的“上中下”三策,也符合“上策激进冒险,下策保守”的特点。

    不过,个人以为,诸葛亮的“上中下三策”,有为难李严的意思。

    蜀国弱小,仅有的精兵强将都被诸葛亮带去北伐前线了,人家魏国强大,除了陇右前线之兵,余力还大得很,手里只带了运输部队的李严,拿什么去断人家后道?

    而李严的反应则是:一面力陈必须退兵,一面在后主面前故作惊讶“粮草还很多呀,退什么兵”?

    两个当世最杰出的顶级人才,把游戏玩到这种份上,这已完全不是什么专业问题了。

    所以,同僚之间的“上中下三策”,有时不再是纯粹的专业问题。

    提出“上中下三策”,既提供了多种选择,又重点提出了选择建议。

    无论是对古代谋士,还是对今天的你我,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好习惯。

    然而,位置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对“上中下”的看法自然也不同。

    因此,保持谦虚谨慎,客观看待“上策不取”的情况,才是时尚的。

    单字解释: 古 代 谋 士 总 爱 提 上 中 下 三 策 君 王 为 什 么 总 是 不 选 择 上 策 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