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元帝登基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2023.05.2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7月6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登基之后,由于有汉昭帝、汉宣帝等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西汉的国力在汉元帝时期达到了极盛。特别是在公元前36年,陈汤率军消灭郅支单于后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豪言,这句话也成为西汉国力来到巅峰的直接体现。

    不过,尽管汉元帝在位时,创造了消灭郅支单于、南匈奴投降汉朝、昭君出塞等一系列令历史票友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功绩,但是,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是比较差的,甚至饱受批评。究其原因,在于他终止了西汉的辉煌时刻,促使其走向了衰落。

    具体来说,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汉宣帝除掉霍氏家族后,挑选后宫中素来谨慎而无子的女子王婕妤,立为皇后(邛成太后),让她抚养太子刘奭。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对此,在笔者看来,童年的经历,尤其是亲生母亲的被杀,显然是汉元帝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驾崩,癸巳(前48年1月29日),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权威逐渐削弱,而汉元帝虽然试图改变,却最终适得其反。

    汉宣帝临终前,已为汉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元帝即位后,对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特别信任,却冷落了乐陵侯史高,这导致三位托孤大臣之间形成了芥蒂。

    于是,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变法主张,而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也站到了史高与宦官的对立面。结果,萧望之被宦官逼死。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从萧望之死,能看出汉元帝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谋略。进一步来说,汉文帝想要推行变革,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但是,他纵容宦官胡作非为,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也促使其在历史上难以获得正面的评价。

    对于西汉来说,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本应互相制衡,这能够确保皇帝掌握大权。但是,萧望之死后,汉元帝将朝政委托给中书令石显处理。对于石显这位宦官,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在此基础上,汉元帝自然大权旁落了。

    汉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和文武百官相互勾结。而这,自然是极为幼稚的,历史上的著名宦官,无不和奸臣互相勾结,从而祸乱朝政。石显擅权期间,纲纪紊乱,汉元帝始终未能悟察。对此,司马光评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竟宁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6日),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葬于渭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2里处)。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孝元皇帝。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值得注意的是,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去其庙号,也即汉元帝的作为,根本配不上高宗的庙号。

    综上,正如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所说:“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于阍寺,汉业遂衰。”尽管汉元帝在位时,经略匈奴,管理西域,乃至于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举,但他本人要为西汉的由盛转衰负主要的责任。

    单字解释: 汉 元 帝 登 基 后 西 汉 国 力 达 到 鼎 盛 却 遭 到 后 人 的 批 评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