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溥仪准备秘密出国留学,后来是谁走漏了风声,断了他的留洋梦

    2024.02.1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23年,清朝已经灭亡12个年头了。保留清室帝号的溥仪,突然生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来,于是他决定出国留学,但遗憾的是,最终他未能如愿。这是怎么回事呢?

    (溥仪旧照)

    说起来,溥仪自3岁登基做皇帝后,便一直深居宫中。

    清王朝未亡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摄政王,一切军政大事都由他代为主理。

    溥仪是个奶孩子,虽然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是他的监护人,但是长年陪伴他的不过是一帮太监宫女。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眼看共和是大势所趋,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不得不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为维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画上了句号。

    时年6岁的溥仪,成了亡国之君。

    好在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为溥仪和清皇室争取了最大限度的优待条件。因此在北洋政府成立后,溥仪依旧住在紫禁城里,保留着清皇室帝号,并且还能享受到北洋政府每年拨给清皇室的400万大洋的生活费。

    虽说北洋政府把溥仪给“养”起来了,但溥仪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教过溥仪的“帝师”都是当时的大儒,比如陆润庠、陈宝琛、罗振玉等。他们不光在学问上很有造诣,书法也是一等一的好。

    (庄士敦旧照)

    不过让溥仪受影响最大的,却是“洋帝师”庄士敦。

    1918年,身为“帝师”的徐世昌为了出任大总统一职,在辞去“帝师”的同时,他向溥仪推荐了一位“洋帝师”庄士敦。

    庄士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问,还是个久居中国的中国通,对中国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

    当时,溥仪14岁,而庄士敦已经45岁了。

    不过,比起先前的那些古板大儒们,庄士敦“寓教于乐”的讲课形式,更合溥仪的胃口。

    庄士敦在教溥仪英文时,曾多次给溥仪讲过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这让溥仪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极强烈的向往之情。

    日久天长,溥仪和庄士敦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不仅不顾老太妃们的阻挠,生生剪掉了拖在脑后的长辫子,还在鼻梁上架了个副眼镜,穿起了西服。

    与国际接轨还不止这些变化,他还装了电话,骑上了自行车。甚至在庄士敦的介绍下,他还和外国使节们有了往来。

    溥仪的种种变化,让皇族遗老们对庄士敦很不满意。不过,溥仪的父亲载沣由于年轻时有出国的游历,所以他认为让溥仪跟着庄士敦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学,并不是坏事。

    (穿上西装后的溥仪)

    更何况就在庄士敦来紫禁城的前一年,辫子军大帅张勋才导演了一场“复辟”运动。虽然复辟成功了,溥仪也重新坐上了龙床。但是由于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复辟仅12天便不得不草草收场。

    尽管北洋政府并没因此为难溥仪,也没有借机取消《清皇室优待条件》,但紫禁城外的军阀混战,依然让载沣心惊胆战,唯恐哪天北洋政府承诺的条件便全不作数了。

    所以,载沣认为,将来也许能用得上庄士敦,万一哪天溥仪要出国避难呢?

    其实,庄士敦也知道张勋复辟事件。他认为张勋复辟之所以失败,是没能得到国际上的支持,于是,庄士敦建议溥仪先出国留学。

    一方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还能借助英国政府的帮助,建立流亡政府。待机会成熟,溥仪再回国复辟,这样一来,溥仪就能重新掌管国家大权了。

    听了庄士敦的建议,溥仪非常激动。毕竟在他心里,一直有恢复祖业的心愿。

    但是,溥仪想出国留学的想法,却遭到了满清遗老遗少们的强烈反对。

    在他们看来,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这种非常时期呢!

    再说,出国留学,那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溥仪深知阻力重重,但他却下定了非出国留学不可的决定。为了实现梦想,溥仪拉了弟弟溥杰做同谋。

    (溥仪和庄士敦等人的合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溥仪通过“赏赐”溥杰,将宫里的古董字画等,让他运出宫去,这其中不乏《步辇图》《江山秋色图》等传世佳作。

    待这些精挑细选的古董字画被存在天津租界后,溥仪认为时机成熟,于是他亲自给荷兰大使馆打了个电话,再次确认“只要他能走出神武门,大使馆的车就能把他带到前往英国的轮船上”的承诺后,他这才放宽了心。

    在溥仪计划出走的那天早晨,溥仪觉得自己马上要走了,得告诉婉容一声。所以他就把计划告诉了婉容。

    婉容听后极力支持,并给他出主意,要他花点钱买通宫内的太监们,这样不至于节外生枝。

    溥仪听了婉容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有可能阻碍他走到神武门的太监们都悄悄地打点了一番。

    很快就到了约定的时间,溥仪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做出镇定的样子,走出了养心殿。

    谁知外面却一片闹哄哄,和往常很不一样。

    溥仪着人一问,原来是载沣下了“严守各宫门,一切人等皆不得出入”的命令。

    溥仪无奈,只得退回养心殿,而他出国留学的计划,也随之泡了汤。

    (载沣旧照)

    那么,是谁走漏了风声呢?

    原来,有个小太监在得了钱后,觉得事情重大,密报给了内务府。

    内务府又赶紧告诉给了掌管宫内事务的载沣。

    所以,载沣才会心急火燎地赶到宫里,下了“严守各宫门”的命令。

    载沣之所以如此,当然也有他的想法。

    第一,北洋政府之所以一直优待清皇室成员,是因为签了《清皇室优待条件》,而促成这一契约关系的,正是溥仪的皇帝身份。

    第二,北洋政府每年的400万大洋,不光是养活溥仪,还有皇室成员。万一溥仪走后,北洋政府终止了这笔钱,那么皇室成员该怎么生活呢!

    第三,溥仪的身份特殊,万一他到了国外,肯定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来利用他,那么他的安全等都会失去保障。

    所以,于公于私,载沣都不能让溥仪出国留学。他既不愿再让北洋政府抓住把柄,也不愿溥仪遭遇不测。所以他以家长的身份,最终掐灭了溥仪留学的梦想。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溥仪》等)

    单字解释: 溥 仪 准 备 秘 密 出 国 留 学 后 来 是 谁 走 漏 了 风 声 断 了 他 的 留 洋 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