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么?诸葛亮是否主动应聘?《出师表》感人肺腑

    2024.03.1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导语:

    所谓历史真相,其实是很难去做断定的,尤其是史书上所描写的事件,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呢?

    在没有旁征博引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判断一件事的真假,不过三顾茅庐这件事,恰好我们是有很多根据来说明这件事的真实性的。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个典故,讲述的故事很感人。落魄的刘备,已经46岁了,依旧想要创建一番功业。

    在多方打听之下,刘备得知了卧龙诸葛亮就在荆州乡野中耕种读书,所以刘备带着自己的两位知己好友关羽张飞,一起前往诸葛亮的住处求见。

    不过很可惜,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不知道是诸葛亮有意试探,还是的确不凑巧。所以刘备直到第三次前来,才真正见到了诸葛亮。

    原本待价而沽的诸葛亮,一直躲在山野间读书种地,倒也过得清闲。可是刘备用真诚打动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就为刘备规划了一条夺取天下的方案。

    从此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老师一样,声称得到诸葛亮就是如鱼得水。诸葛亮从此为刘备鞍前马后,再也没有更换门庭,为刘备父子工作了27年,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这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了,说刘备三次到草庐之中拜访了诸葛亮,而且向诸葛亮询问了天下大事。诸葛亮这一感动,就答应跟着刘备去打天下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名作,真实性当然是不用考量了,谁也不会写这么一篇大作,冠以诸葛亮的大名,所以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陈寿对诸葛亮还是比较厚道了,虽然陈寿的父亲因诸葛亮而死,可诸葛亮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他不敢乱黑,只好把实际情况给写下来了。

    再说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确实也征服了陈寿,那个时代,完全找不出第二个诸葛亮这样的人,所以陈寿情不自禁地为诸葛亮单独列传,而且基本上都是褒奖之词。

    在诸葛亮传当中,陈寿就曾经再次提及出师表,这是千古名篇,自然必须要全文记录。除此之外,陈寿还讲了这么一小段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这里讲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小城,徐庶主动前来投靠,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徐庶告诉刘备,这里有个大才子诸葛亮,号称卧龙,刘将军可以去拜访一下。

    所以刘备就听从了徐庶的建议,前往诸葛亮的住处去找他。结果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的面。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里也详细记录了三顾茅庐的经过,这次是有徐庶作为引荐之人,才促成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恩情。

    如果大家承认《三国志》的真实性,如果承认陈寿的写史良心,那么就应该承认三顾茅庐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聊《魏略》当然要先聊它的作者鱼豢,鱼豢是曹魏集团的郎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生活在三国中后期的魏国,所以详细记录了魏国所发生的一些历史故事。

    《三国志》、《后汉书》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引用了鱼豢的作品,所以说《魏略》是有一定参考性的。不过我们要记住一个问题,鱼豢这个人是曹魏人,没有他前往荆州的记录,也就是说,他记载刘备和诸葛亮相遇这件事,只有两个消息来源渠道:

    第一个就是自己听来的,根据周围一些读书人的闲谈,鱼豢得来了这些消息,所以就记录了下来。第二个就是根据前人的手稿借鉴得来的,比如说有人曾经记录了这件事,鱼豢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它借鉴到了《魏略》中。这两个渠道中,第二种渠道的几率不大,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根据。所以说这件事应该就是鱼豢道听途说得来的。请看原文: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魏略》

    这里跟《三国志》的出入非常大,首先刘备不是驻扎新野,而是驻扎在樊城。诸葛亮认为刘表性格太慢,而且不懂得军事,所以就直接去樊城找刘备去了。

    可是刘备跟诸葛亮也不认识,之前也没有听闻过他的故事,刘备看诸葛亮岁数太小,就当成是来听论道的学生。等到宾客们都走了,刘备就开始做手工艺品,这是他的个人爱好。诸葛亮却问了一句:将军应该是有大志向的恶人,怎么会在这里做手工呢?刘备这才结识了诸葛亮。

    所以这种情况的相遇,也就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而不是刘备前去寻找的诸葛亮,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这种说法可靠吗?我觉得丝毫没有可靠性可言。

    专家给出的答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三顾茅庐完全不对,也不能说诸葛亮去见刘备完全错了。所以专家认为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见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没有在意诸葛亮。后来在意了才再去拜见诸葛亮的。

    这个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也就是说《魏略》记载了真实故事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诸葛亮去拜访刘备的部分,而《三国志》则记载了后半部分,也就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部分。

    其实我觉得这么说虽然照顾到了两本书,却也伤害了这个故事原来的面貌。且不论《魏略》的真实性,单纯看三顾茅庐这件事,我们会发现,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忠诚效忠,全部都是正能量。

    之所以这对君臣千古少见,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能量都是可以激励大家上进的,而不是自暴自弃的。

    很多人黑刘备狼子野心,黑诸葛亮专横跋扈,可这么黑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标新立异,为自己博取名声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反倒是三顾茅庐这件事,却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这是君臣之间最理想的相遇状态,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穷困落魄。一个满腹经纶,却无报效之门。他们彼此其实都是如鱼得水,难道不是最真实的状态吗?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略》

    单字解释: 刘 备 没 有 三 顾 茅 庐 么 ? 诸 葛 亮 是 否 主 动 应 聘 ? 出 师 表 感 人 肺 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