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第一临刑诗,项羽谭嗣同的绝命诗,都不如它洒脱

    2022.09.05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李清照曾在《夏日绝句》中说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才女,李清照绝不是因为崇拜项羽、犯花痴才遗憾项羽不过江,结合时代背景,她只不过是在讽刺那些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没有骨气之人罢了,江河破碎在即,百姓颠沛流离,他们非但不奋起抗争,反而偏安一隅,虽然李清照乃是一介女流,但她也同样为这种行为感到不齿。

    遥想项羽当年,被汉军一路追杀,他且战且退,身边将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即便是他,也不免“身亦被十馀创”,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到了战死的边缘。一天晚上,项羽突然听闻四面皆楚歌,他惊疑不定地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说罢,项羽便回过味来,原来他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边缘,在这样下去,离战败也不远了。

    于是,项羽索性不睡了,他起床喝酒,看着身边的乌骓马和美人虞姬,他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这首绝命诗,体现出了身处绝境下的悲观,自知无处可去的他心生悲怜,借此饮酒作乐宣泄情感。此外,虽然项羽表面上自负天下无敌,感慨自己只是时运不济,并不是能力不足,但他却在最后两句进行了自我否定,在长达3年的楚汉之争中,他终究是败了。

    说完项羽,再说谭嗣同,虽说历史上有所谓的“戊戌六君子”,但实际上,能被称为“君子”的只有谭嗣同一个人,其余几人不是阴差阳错被连累,就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维新派人士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既不想变法,也不想与朝廷作对。不过,尽管他们并不是维新派人士,但后人却给他们安上了一个美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死得其所了。

    当然了,谭嗣同在被抓之前是可以跑掉的,但是为了唤醒民众,他却甘愿留下:有乏,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成为了戊戌变法的牺牲品,临刑前,他曾留下过一首绝命诗: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当然,为了讴歌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行为,梁启超给他改了一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种说法两种心境,相信诸君只有论断。

    不过,史上最牛的一首临刑诗,却要远比项羽和谭嗣同的洒脱,它便是江为的《临刑诗》:街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江为乃是五代人,出生于北方士族,他学识渊博,才气逼人,曾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赞赏。然而,江为却没有一个当官的命,他屡试不第,心情愈发烦躁,于是便打算与友人一起投奔吴越。没成想,江为一行人却在边境被抓了,经过审理,他最终背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并被处于死刑。

    就这样,江为在刑场上当众吟诗一首,他把死亡看作是一场旅行,此去并无恐惧之意,只不过在黄泉路上,并没有收留他的旅店罢了。纵观全诗,江为从头到尾都没有故作豪迈,即使大限将至,他也坦然面对之,其悲凉之意直教人潸然泪下,这才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单字解释: 古 代 第 一 临 刑 诗 项 羽 谭 嗣 同 的 绝 命 诗 都 不 如 它 洒 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