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为什么不愿渡江,只是因为愧对江东父老?其实真相就在史记里

    2023.11.1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文章字数4125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古人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作为战国时期楚国将领项燕的后代,项羽亲身验证了这句预言。实际灭亡秦朝的确实是楚国人,但最终统治天下的,却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不可一世的项羽被平民出身的刘邦击败,最惨的时候只有二十六个人。

    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因为乌江亭长主动要求送项羽渡过乌江。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项羽竟然拒绝了这个活下去的机会,他的解释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诚然,这确实是项羽不肯渡江的因素之一,但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全部的真相藏在史记的字里行间。

    仇恨驱使,项羽残暴的行径从而失去民心

    垓下之围后,项羽几乎失去了所有能失去的东西,曾经几十万的大军只剩下了八百人。

    让项羽绝望的则是虞姬的死,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固然有姬妾,但是对于虞姬的爱,是任何姬妾都无法比拟的。

    项羽带着八百人冲出重围,打算按照预计的路线杀回江东。不幸的是,项羽走到半路的时候竟然迷失了方向,很巧的是,他遇到一个正在耕作的农夫。

    于是项羽向农夫问路,农夫心里清楚问路的人是项羽,所以就给项羽指明了道路。

    但这条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而是会陷入大泽的错误的路。等到项羽发现这个事实之后,他才知道那个农夫是在欺骗他,但为时已晚。

    项羽不肯过江表面上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他内心所忌惮的,其实和这个给他指错路的农夫有很大的关系。

    项羽忽然意识到他已经不得民心了,连一个普通的农夫都希望他死,就更不用说那些和他有深仇大恨的人了。

    即使他真的过了江东,就算江东父老感念依然尊他为王,但是项羽真的还能成事吗?普通的农夫尚且不愿意追随他,那些文臣武将难道就会帮他打天下吗?

    答案是否定的,那些文臣武将绝不会相信项羽这样的人。

    在楚汉大战爆发之前,项羽的名望是任何人无法相比的。

    虽然在名义上项羽并不是天下之主,楚怀王才是最高的首领,但实际上楚怀王只是项羽的一个傀儡而已,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诸侯王都是项羽分封的。

    这说明项羽是得到过民心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最后失了民心。

    值得探索的是,项羽是怎么样逐渐失去民心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项羽失民心也不是一天就完成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起义反秦的时候,项羽因为内心的仇恨,多次坑杀秦国的士兵,对于秦国城池中的百姓也不放过,据历史记载,项羽攻下城池后屠城的记录并不少。

    项羽第一次大失民心的举动,是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卒。

    这二十万降卒是章邯投降时带来的,项羽让秦国降卒当先锋为他们探路,这引起了秦国降卒的不满,他们就私下议论,但这些议论被项羽知道了。

    项羽担心这些降卒会反戈一击,于是就在前进的途中将二十万的降卒全部坑杀。

    项羽的这个举动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但是在许多人的心中,项羽残暴的形象已经不可更改了。

    项羽真正失去民心的一件事是进入咸阳之后的举动,按照约定,先入关中者封为关中王,项羽并不是最先进入咸阳的,但是他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刘邦不敢轻举妄动。

    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发现秦国都城的所有的东西基本上原封不动,于是他就将秦国都城所有财物珍宝以及美人等东西全部抢掠一空,然后他放了一把大火,将秦始皇以及秦二世耗费巨量民脂民膏建立起来的宫殿焚毁。

    咸阳的百姓不敢说什么,但是在内心已经十分厌恶项羽了。相比于最先进入咸阳的刘邦,项羽简直就是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

    楚汉战争爆发后,原来归顺项羽的诸侯王大都背叛了他,以前和项羽有过节的田荣也起兵反抗楚国。

    项羽十分愤怒,就领兵讨伐田荣建立的齐国,几经征战之后,齐国的军队被项羽击败,获胜之后,项羽和以前一样,纵容士兵在齐国境内烧杀掳掠,引起百姓极大的不满。

    结果齐国百姓团结一心,将项羽赶出了齐国。

    自此以后,项羽便再无民心可言,还愿意追随项羽的,要么是没有办法离开的,要么就是还是坚持相信跟着项羽可以成大事的。

    项羽虽然不得民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军事方面,项羽的作战能力无人能敌,这样的人在古代战场上拥有无穷的魅力,拥有追随者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骄矜自负,项羽错失谋臣武将

    失去民心只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一个原因,农夫的出现,还让项羽想到了其他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臣武将的流失。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和人才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魏国自魏文侯开始衰落,和人才的流失一样有决定性的关系。项羽的失败,和文臣武将皆弃他而去也有极大的联系。

    项羽没有太多的谋士,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亚父范增,项梁还没有战死前,项羽还比较听从范增的谏言。但自从项羽掌握大权之后,对于范增的话就不怎么听了。

    最为人熟知的故事莫过于鸿门宴,其实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根本不会有什么鸿门宴。

    因为一开始范增知道刘邦已经进入咸阳,并且派兵守城抵抗项羽的时候,范增的建议是直接攻打。

    此时项羽的兵力是四十万,刘邦的兵力只有十万,兵力悬殊,如果项羽坚持攻打,刘邦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但是因为项伯的劝说,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范增无语,但他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如果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结果也是一样的。于是范增劝说项羽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项羽答应了。

    可是当宴会开始以后,项羽又反悔了,范增多次举杯示意项羽,但项羽都置之不理,后来范增让项庄借着舞剑的机会刺杀刘邦,但是因为项伯的袒护从而以失败告终。

    刘邦在樊哙和张良的帮助下得以逃出生天,然后立刻诛杀了叛徒曹无伤。范增得知这个结果后,气地把刘邦送的礼物一剑劈碎,然后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

    从这以后项羽和范增之间就有了不可修复的裂痕,失去了范增的襄助,项羽便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后来范增实在看不下去,就请求回家养老,结果因病在途中猝死。

    除了范增之外,项羽还丢失了一个决定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韩信。在史书中有两个韩信,一个是被封为韩王的韩王信,另一个则是淮阴侯韩信。

    两个韩信都有战功,但决定了楚汉军事胜败的人,是淮阴侯韩信。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前,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卒,甚至被市井流氓欺侮,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胯下之辱。后来韩信没饭吃,还得靠着河边洗衣服的大娘才能吃饱肚子。

    韩信学成之后,便打算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韩信选择了实力更强大出身更好的项羽。

    在进入项羽阵营以前,韩信是对项羽充满希望的,以项羽过去的战绩来看,项羽必定是那个一统天下的人。

    但进入项羽阵营以后,韩信发现真实的项羽和他想象中的项羽完全不一样。

    韩信清楚地意识到,项羽获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并不是项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而是因为项羽的神勇无敌带动了其他的将领和士兵。

    项羽的胜利,和兵法其实关系不大。所以后来韩信多次劝谏项羽都以失败告终,项羽的自负,让韩信预见了楚国的失败。

    项羽小时候学过兵法,但据史记记载,项羽学了一部分之后就觉得兵法枯燥无聊,所以就没有学完。也就是说项羽懂兵法,但是懂得不多。

    对于韩信的劝谏,项羽其实是听不懂的,遗憾的是,项羽手下也没有能赏识人才的伯乐,所以韩信这匹千里马和项羽失之交臂,然后投靠了刘邦的阵营。

    刘邦也不怎么懂兵法,但是他手下有萧何,这是个能赏识人才的伯乐,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拥有了军事战略上的优势。

    范增、韩信的离去,在短时期并没有对项羽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是那些曾经追随他的诸侯王,已经闻到了一些不祥的味道,例如九江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他们多次背叛项羽。

    在楚汉争霸期间,英布和彭越的实力是很强的,项羽的种种失德的行为,让诸侯王也弃他而去,所以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项羽清楚了这个事实之后,他自然是不会过江的,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过了江,也不会有人拥护他的,甚至有可能会继续遭人背叛。

    人心叵测,自刎于乌江是最好的结果

    项羽不愿意过江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的自负和迷信。

    在项羽从垓下突围出来的过程中,项羽曾多次击退汉军,项羽对他的属下说,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上天要灭亡他。

    很难相信,曾经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项羽,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项羽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天命,即使是过了江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从他说出这句话之后,项羽便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所以当乌江亭长主动提出要送项羽渡江的时候,项羽果断拒绝了。不过这并不是项羽真的向死在这里,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不敢相信这位乌江亭长。

    为了彻底打败项羽,刘邦拿出了足够多的利益,刘邦下令说,凡是能够杀死或者捉住项羽的人,全都封侯。

    封侯,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渴望通过封侯的方式离开底层。乌江亭长是很小的一个官职,甚至没有品阶,封侯对于亭长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

    但是忽然有一天,他有了这样的机会,而代价则是不用负责任地杀死一个人或者捉住一个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肯定是冒险一试。

    项羽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谋略,但是在人心这方面他并不是个笨人,他肯定能想到乌江亭长的真实想法。即使乌江亭长没有这个打算,项羽也不感冒这个风险。

    项羽出身名门望族,是一个标准的贵族,贵族很看重自己的名声。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史书就会记载西楚霸王项羽死于一个乌江亭长之手,这对项羽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他绝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于是项羽将马送给了乌江亭长,然后带着剩下的二十六个人和数万汉军作战。在项羽看来,战死是身为一个贵族最好的结果,苟且偷生,不符合他贵族的身份。

    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展现了他神勇无敌的战斗才能,仅项羽一个人,就杀死了汉军百十人,而且还是在没有骑马的状况下。如果骑马,项羽杀死的人会更多。

    最后项羽并不是死于汉军之手,而是他在追杀他的汉军中看到了故人。项羽其实还能再战,但结果就是被汉军杀死。

    项羽还想死得体面一些,就自刎在乌江边,算是送给故友的一个人情。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人情,而是对故友背叛的蔑视。

    项羽死后,他的尸体被乱马践踏,为了抢夺他的尸体,汉军自相残杀,汉军尚且如此,乌江亭长会不会趁机杀死就难以分辨了。

    项羽不肯过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项羽失败了,但项羽的某些品格是值得敬佩的。项羽的失败,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和反思的历史事实。

    为人不可骄矜自大,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眼界和格局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

    《史记·秦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单字解释: 项 羽 为 什 么 不 愿 渡 江 只 是 因 为 愧 对 江 东 父 老 ? 其 实 真 相 就 在 史 记 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