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

    2022.10.29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精彩纷呈的三国大戏,如果说最有名的智谋之士,非“卧龙”莫属。那最具有慧眼识英雄的人就非阎忠不可,只因他说出了“贾诩,有良、平之奇”。将贾诩抬到了张良、陈平的高度。

    说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谋士”言过其实,但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人”实至名归。纵观其一生,可谓“善奇谋算无遗策,计安邦鼎定乾坤”。“三国第一聪明人”贾诩,贾文和。从智救自己,到计谋长安。智谋无双的他,却生生让后人安上了“毒士”的称号。众生误我,苦乐随缘。”他的计谋真的毒吗?未必。只要看看他这一生的五大计谋就能明白。

    一:智谋至计,计谋长安。

    历史上的董卓灭亡是必然的结果,其横征暴敛的下场可以预见,但贾诩挑动的李郭之乱,却让人不得不佩服毒士出山的第一计。“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各位同伴,朝廷现在要杀光凉州人,你们一个个单着走,随便碰见一个小亭长就能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一路向西,收编兵马,打出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万一事成了,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征战天下,哪怕最坏的结果,事败,到时候再撤也来得及。

    就上面这一番话,将利害剖析得明明白白,前有进路,后有退路,他直接将人性中那一点侥幸心理放大了无数倍。任何人都做过皇帝梦,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将这梦付诸行动呢?况且最差也不会比现在差,已经是谷底,再往下,又如何?这将人性揣摩到透彻的话听得人热血沸腾。你知道有漏洞,你也知道有问题,但是你就是忍不住。

    为什么?因为他给了你希望,你已经知道了最坏的结果,并且不会比现在更坏,那你干嘛不去试一试呢?于是,李傕、郭汜用行动证明贾诩的话是对的。果然,事成。之后,他却急流勇退,由此可见其对尺度的把握有多精准。“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看看这境界,是不是觉得高风亮节?错了,以贾诩的智慧怎能看不出这些棒槌的下场?李郭两人因为既得利益分配不均大打出手,祸乱长安数年,最终一位被斩首,一位被灭三族,不可谓不凄惨。而长安城数以万计百姓流离失所,只因贾文和一条计策导致,或者,这就是他“毒士”之称的来源。那他错了么?不,他只是没有选择。

    二:计退曹操

    对曹操这位未来的老板,贾诩以计谋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南阳,张绣和刘表联盟征讨曹操。贾诩曰“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自信心膨胀到另一个高度,根本听不进去。有自信是好事,过头了,就是打脸教做人的下场“绣不从,大败而回。”这时你再看贾诩的操作,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傻愣着干啥,追呀?张绣都蒙圈了:“今已败,奈何复追?”“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说明什么?毒士看人的眼光准到吓人。开始不让追是因为什么?他知道以曹操多疑的个性,一定会亲自殿后,以张绣的实力,硬碰硬吃亏的必然是他,为什么大败而回还要去追?他有实力杀你,却任由你离去,一定是后方出了变故让他应接不暇,再一个,你已经来过一次了,他认为你不会再来,但你这回再去他就是腹背受敌,定然大败。这见微知著的实力以及算无遗策的计谋,除了佩服我想张绣也说不出别的话来,经历过,他才懂,往后对于贾诩也更是敬重。

    三:战前劝谏

    建安七年,自归降曹操之后,贾诩的政治生涯高光时刻开启,但他为人低调,纵有不世之材,也绝不人前显阔,他深知杨修、许攸的下场,低调,才能活的长久,同时他也没忘记自己谋士的身份,在曹操已经膨胀到忘乎所以时给他提个醒。“太祖欲吞江东,定赤壁。”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大致是说,只要曹操安心发展,一定能兵不血刃拿下江东。曹操却根本听不进去,率大军顺江东下,于是惨遭人生中的滑铁卢“赤壁之败”。自此,他这一生都再没跨过长江。吃一堑长一智,经此一役,曹操愈发敬重贾诩,事无大小,总要问一下贾诩的意见。

    四:离之而已

    在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中,西凉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位“锦马超”和韩遂的事情更是困扰曹操头疼不已。于是向贾诩问计,贾诩淡然说出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灵光闪过,茅塞大开。马超和曹操有杀父之仇,但是韩遂与曹操是有情谊的,两人一起做过官,既然如此,一招离间之计便将阴谋转成了阳谋。

    后人看来如此简单的一个计策,为什么马超会中计呢?只不过是曹操和韩遂的表现过分亲密了些,来往的书信有些疑似的字迹,马超便断定韩遂投曹了么?并不是,这是贾诩继续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的。首先马超对于韩遂根本就不放心,两人虽然说是结盟,但都是各自领头势力的实际掌权者,马超想要报仇,韩遂和曹操却没有利益冲突。这就给离间计的成功提供了足够的土壤,再加上曹操的演技在线,一招堂而皇之的阳谋便牢牢套住了两人。仅四个字,便对人性了解得如此深刻。对贾诩计谋得厉害理解的又深刻了一层。

    五:一言定江山

    历朝历代,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不仅困扰着统治者,底下的臣子一样担心自己站错队,这样的后果可是家破人亡。不像一千多年之后的朱佑樘,就一个太子朱厚照,铁定的下一任皇帝,众人毫无压力。但是以当年曹操强大的身体素质和喜好人妻的程度,拥有25个儿子的曹操估计也头疼继承人的问题。

    最爱的毋庸置疑定是曹冲,但他十三岁就夭折。大孝子曹昂,薨。曹衮,薨。曹勤,薨。曹乘,薨。简单点说,他儿子里有一半死在了他前头。最有竞争力的只有两位:“曹丕”“曹植”。曹植当年所受的宠爱不在曹冲之下,而且他的文采堪称一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这顶级的评价无一不是将曹植放到了一个凡人不能企及的高度。就连曹操都动过易储的念头。“太祖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听罢大笑,太子遂定。为什么在听到贾诩说出了思考袁绍、刘表父子之后,曹操本来还摇摆不定的想曹植的事,就直接定了太子呢?就是两人的后果,一样的势力庞大,一样的废长立幼,一样的最终下场不好。

    一个被曹操吞并,一个归降,说到这,曹操秒懂了贾诩的立场。也直接定了太子的人选。不废长立幼是遵循祖制,更是安定朝堂。只有内部安定团结,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结束语

    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得了善终的人不多,贾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个人而言,最欣赏的莫过于这位“毒士”贾诩,或许他也有改变乱世的心,或许也曾以梦为马,奈何现实如此,以他一己之力能改变的事物少之又少。

    单字解释: 贾 诩 为 什 么 被 称 为 三 国 第 一 毒 士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