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用兵堪比白起!三国这位名将立下灭蜀大功,为何结局凄惨?

    2022.05.2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文|逆北

    三国历史中,最冤枉的一个人是谁?除了蜀汉的魏延,恐怕就得数魏国的镇西将军、被封太尉,两个儿子也因其赫赫战功而被封侯的邓艾了。

    听了前面的人物背景介绍,读者可能会有些困惑——等等?你说什么?邓艾的荣耀如此之高,也会有冤情?魏延一生跟随刘备、诸葛亮等南征北战,最后仅仅因为不服调遣而被诛杀,还扣上个蓄谋反叛的屎盆子,这要说冤枉了还好理解,邓艾可是不光自己出风头,连儿子都被封侯了,这样的人杰,会有多大的冤枉呢?

    其实,恰恰是在邓艾最风光的时刻,也就是取得灭蜀头功后不久,他便因遭身边人怀疑有叛逆越轨行为,而被解除兵权,关入囚车。其间,邓艾虽一度因钟会叛乱的原因而被部下救下,却又在途经绵竹时被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卫瓘所杀。

    邓艾死后,他的妻子与孙子非但没有躲过这场“莫须有”罪名引发的风波,反而被流放西域,直到晋武帝在位九年后,才草草平反,这难道不冤吗?

    相比于发动叛乱、欲与姜维联合割据西蜀自立的钟会,邓艾可是毫无反叛的实际行动,甚至在被捕时也是“罢遣人众,束手受罪”,积极配合上级检查,从邓艾的反应来看,丝毫看不出他有谋反的迹象。

    按理说,钟会的问题可比邓艾严重多了,一个是可能要谋反,另一个则是谋反实锤了。但是最后的处置结果,却是仅把真正谋反的钟会儿子处死,至于他的其他家族成员(包括过继到他名下的儿子)则被宽恕。如此区别对待形成的剧烈反差,不得不使人不为邓艾的经历感到唏嘘。

    是什么导致了邓艾的悲剧人生呢?这里,我们还得先简要回顾一下邓艾这个人是如何做到镇西将军的高位的。

    邓艾连败姜维,扭转西北战局

    邓艾原为荆州土著,曹操率军南下时,因为战乱影响和母亲逃亡到北方,邓艾小时候给人放过牛,长大些做基层计账的税吏,因口吃受人讥讽,但邓艾兢兢业业,有时间总钻研兵书战策,这也成为了他能够在汇报工作时受到司马懿的赏识,入主中枢担任尚书郎的主要原因之一。

    邓艾进入中枢后,如鱼入大海,很快就因在司马氏集团讨平辽东和淮南叛乱中积极出谋划策,而被委以执掌西北防务、抵挡蜀汉进攻的要职。

    邓艾与魏国将领郭淮在西北地区抚平羌乱,又于段谷设下伏兵,大破姜维的主力部队,杀死蜀将十多人、官兵数千,给本就国力穷蹙的西蜀沉重一击,促使对方转攻为守,为曹魏日后布置反击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就在邓艾在西北前线屡立战功的时候,此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昭,正谋划进一步巩固手中权势,给后代取代曹魏政权铺平道路。

    为了达到此目的,争取在朝的世家大族支持就非常必要了。但是,如何才能达到一箭双雕,既加强自己的权势,又能笼络世家大族,顺便试探他们对己是否足够忠心呢?由于邓艾在对蜀战事上所取得的战略优势,他决定以攻打蜀国,来达到自己的双重目的。

    在攻打蜀国一事上,朝野反对者不少,这也在司马氏意料之中,但是让司马昭感到宽慰的时候,世族名门出身的钟会,坚定地支持自己伐蜀计划,同时主动请缨带兵出征。

    伐蜀之役邓艾争当主角,招致钟会暗算

    司马昭大喜,授予他征西将军之职,嘱他用兵汉中,而以邓艾和另一员猛将诸葛绪来牵制姜维的兵力,很显然,钟会是这出戏的主角。

    钟会的攻势十分顺利,由于汉中本身兵力薄弱,再加上前线蜀将蒋舒投降,钟会主力大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蜀汉这一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西蜀的一条胳膊已经被斩断了。

    姜维眼看汉中失守,正面又有邓艾和诸葛绪的部队拦截,为免益州有失,姜维率军先走雍州,试图绕城突围。

    诸葛绪忙率军阻截,结果他没想到,姜维来了个声东击西,调开诸葛绪后,又虚晃一枪,从雍州正面桥头防线突破,直入剑阁,利用险要地形布防,挡住了钟会率领的魏国大军。

    钟会眼看姜维回师跑到自己前面,诸葛绪阻击不力,大为不满,所以借口诸葛绪堵截蜀军不力,强行兼并了他的军队。

    得到加强的钟会一路人马,继续追击败退的蜀军到剑阁,结果遇到姜维依靠险要地形防御,竟难以迅速逾越。他哪里知道,此时作为偏师的邓艾军,已经跑到了他的前面。

    在入蜀之前,邓艾早已详细研究了地形路线,他看到剑阁难以逾越,所以暗中率精兵绕过剑阁,走阴平小道迂回进攻成都。

    邓艾的这次远征,让部下承受了不小的损失,而且丧失了大量马匹,可是邓艾不为所动,而是继续深入蜀汉的心脏地点,并在绵竹城下大破诸葛瞻的部队,兵临成都。

    刘禅本凭恃天险,无所顾忌,未曾想邓艾军如从天降,抵抗信心瞬间瓦解,开城投降,蜀汉政权至此覆亡。

    毫无疑问,邓艾取得了灭蜀的头功,本来被司马昭寄予厚望的钟会主力军团,反而成了配角,这自然是钟会所无法接受的。从他对待诸葛绪上就能看出,此人权力欲旺盛,不甘屈居人下,钟会与邓艾的关系,也难免经历波折。

    除了邓艾抢了自己风头之外,邓艾贫寒的出身,也让重视门第的钟会从心底里敌视,所以钟会努力寻找机会,一定要扳倒如日中天的邓艾。

    再说邓艾,此时他不费一兵一卒进入成都,多少也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一改入城初期宽慰刘禅和蜀汉文武官员的态度,放言称蜀汉能够遇到自己是多么幸运。而他在西蜀约束军纪,自作主张保全蜀汉官员利益的行为,已经被一部分敌对者解释为“邀买人心,据蜀自立”,这自然让远在长安的司马昭,多少有些怀疑。

    邓艾做的远不止于此,灭蜀后,他接二连三向司马昭请缨,继续顺江而下,攻打东吴,为此,他甚至想好了如何安顿投降的东吴君臣,可是司马昭对他的设想并不感冒,而是以“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来警告,要求其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

    要说司马昭的暗示如此明确了,邓艾本应当收敛一些,毕竟司马昭为了安抚自己,还封他为太尉,食邑万户,两个儿子也封了侯,家门瞬间显赫起来,这正是邓艾应当见好就收的关键时刻。

    可是,我们的邓艾将军偏不,他暗中谋划先斩后奏,进军东吴,对此,他倒先自我安慰起来——“春秋大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这明显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翻版啊!

    但是,问题是,司马昭对于权力十分敏感的,他不愿意看到邓艾军事势力的过分膨胀,因为这极容易反噬自己苦心构建起来的夺权系统。而邓急于攻打东吴的谋划,更容易引来不必要的混乱。所以他秘密嘱咐监军卫瓘,要注意监视邓艾一举一动。

    邓艾的这种我行我素的举动,不但激怒了司马昭,还让钟会感到有机可乘,机会难得,钟会联合邓艾手下一部分将领,与监军卫瓘一起剥夺了邓艾兵权,同时以其“悖逆”为由,将邓艾父子装入囚车,可惜邓艾还没能带兵再创新成绩,就沦为了阶下囚。

    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钟会之所以在迫害邓艾一事上如此卖力,根本原因是钟会自己想据蜀自立,做第二个刘玄德。但是钟会的部下苦于战事长久,不愿作过多停留,何况他们的家眷都远在中原。

    至于卫瓘此时也隐约察觉到了钟会“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将情报传回关中,司马昭当即命心腹贾充领军驻斜谷,堵住钟会军回师的要道,然后自己加强长安防御,制衡钟会。

    钟会此时和邓艾一样,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想除掉反对自己自立新朝的军官,结果却被对方提前觉察到,这些武将哪里是吃素的,他们一不做二不休,杀入钟会驻地,将他和姜维剁成肉泥。

    钟会暗算邓艾得手,本想借机“高升一步”,未曾想得了这么个结果,由此可见钟会在士族圈子中名望不小,但对于军队的驾驭能力,始终与司马昭有一定距离。钟会反叛迅速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邓艾遇害,冤沉海底直到西晋建立

    钟会的死,按理说应该证明了邓艾蒙受陷害,有不白之冤屈,邓艾的部下甚至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解救他们父子了。

    对于长期维持中立,坐视钟会和邓艾两方互相算计的卫瓘来说,邓艾的死中得活,未必对自己有利,更何况,此时邓艾的部下已经开始解救他们的旧主,这正说明邓艾在魏军中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谁能保证他不会变成第二个钟会呢?”

    作为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卫瓘狠下心,又一次“履行了自己的职权”,那就是派人夺回囚车,将邓艾父子就地处死。邓艾死后,他的部下也作鸟兽散,而他的反叛罪名,也因其生命陨落而难以洗清,直到晋武帝时期。

    什么造成了邓艾的凄惨结局?

    回顾邓艾征蜀历程,我们会发现,造成邓艾凄惨结局的,无外乎三点。

    第一,司马昭个人的权力欲,如果没有司马昭从中操纵,钟会就不敢联合将领把邓艾囚禁,卫瓘也无法毫无顾忌的斩草除根。

    第二,邓艾本人长期在西北前线带兵,在军队中根基深厚,他的寒族背景,更让他成为了制衡朝野中士族势力的不二之选。可是,

    司马昭要想让后代坐稳帝位,就必须从两股势力中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比于羽翼未丰且不谙军旅的世家大族,拥有军权的名将邓艾,显然要难缠许多,所以自然被优先pass掉。退一步讲,即便邓艾不死,他也绝无机会去征讨东吴,而是被进一步边缘化。

    第三,才是邓艾的性格原因,邓艾军事才能没得说,但是他不懂得军事为政治服务的道理,所以

    即便再会用兵,依然不会讨喜。

    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则不同,虽然曾经常打败仗,军事才能不如三国时候的邓艾,但因他摸准了朝廷不愿私人武装过分强大的心思,在占领南京后及时下令解散湘军,从此得以平步青云,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邓艾在被污谋反时,曾以战国名将白起自比,如此来看,邓艾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政治谋划上的短板,可是已经为时晚矣。

    吾惜邓艾之才,吾悲邓艾之遇。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

    单字解释: 用 兵 堪 比 白 起 ! 三 国 这 位 名 将 立 下 灭 蜀 大 功 为 何 结 局 凄 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