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包拯60大寿感慨自己膝下无子,儿媳突然跪下:您还有个儿子

    2024.01.26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歌词,瞬间就能让包青天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作为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贤臣之一,北宋名臣包拯是众多戏曲、话本小说所歌颂的人物。关于包拯的传说有很多,但许多都是民间艺术加工之后的,真实的包公虽不似影视剧中那般断案如神,但也的确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被民间奉为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却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子嗣问题。

    繁衍子嗣、延续香火,是被传统观念极为看重的,家族的荣耀传承、自己的遗志继承,都是要儿子来完成的。然而包拯在自己60大寿的时候,还在为没有子嗣而感慨,这是为什么呢?

    包拯先后有过两妻一妾,原配李氏红颜薄命,尚未来得及生儿育女就早早病故,后世能够知道的也只有一句含糊的“温柔端庄”。在这之后,为了给包家留下一儿半女,包拯只能再娶。第二任妻子董氏出身书香世家,知书达理的她相夫教子,与包拯非常恩爱。董氏也很争气,为包拯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起名包繶。当时的包公已经34岁,在当时也算是老来得子了。

    既是独子,又是老来得子,所以包拯也非常呵护包繶用心培养,想让他将来也成为国家栋梁。包繶19岁那年,父亲包拯便为他讨得淮阳崔氏做妇,再加上宋朝的荫补制度,他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包繶还未来得及上任便病故了,只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包拯本以为儿子虽英年早逝,但自己好歹也还有个孙子,最起码包家的香火是可以延续下去了。可是祸不单行,这个几乎寄托了包公全部希望的孙子,在五岁时也夭折了,包拯这一脉可能要断绝香火了。

    与包拯一同悲伤的还有他的儿媳妇崔氏,公公失去的是儿子和孙子,她失去的是丈夫与儿子。儿孙俱已不在,崔氏又正值青春年纪,包拯不忍她守一辈子活寡,便劝她再嫁。毫无疑问,再嫁是对崔氏最好的选择,然而她却不忍心公婆失去儿孙之后再失去儿媳,自己留下好歹能在他们老了之后给他们做个伴,所以她执意不肯改嫁他人:“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哲宗皇帝听说后大为感动,特地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的诏书则由苏东坡亲笔所撰。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枢密直学士、代三司使包拯迎来了自己的60大寿,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祝福,他却高兴不起来。自己虽然活了60岁,膝下竟连一儿半女都没有,不禁悲从中来。看到公公为此感慨不已,儿媳崔氏决定不再瞒着他了,在这个大喜的日子让公公高兴一下。于是她当着所有人的面跪了下来,告诉包拯道:其实您还有个儿子。正当包拯满脸疑惑时,崔氏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

    原来包拯续娶董氏时,董家特地安排了一名姓孙的女仆给他做妾。古代的妾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是有资格生儿育女的。后来孙氏触怒包拯被赶出了家门,当时她自己都不知道已有身孕。后来消息传回包府,崔氏认为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为了公公的声誉索性就瞒着他们。但毕竟孙氏肚子里的是包家骨肉,所以她一直偷偷地接济孙氏,这才让她的儿子顺利出生,这个儿子就是包绶。崔氏说完后,便命人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包绶抱到了包拯的面前,这位老父亲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顿时老泪纵横。

    4年后64岁的包公去世了,抚养4岁的包绶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崔氏身上。虽然包绶在辈分上是自己的小叔子,但崔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给了他不一样的“母爱”。众所周知,故事中的包公称呼自己的嫂嫂为“嫂娘”,是因为他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因此也算他的养母。而写一段故事的原型,正是崔氏对包绶的养育之恩。后世小说家为了塑造包公的人物形象,便将包绶的这一经历借用到了其父身上。

    包绶9岁时,嫡母董氏病逝,崔氏便成了包家的大家长。等到包绶成年后,崔氏又为他讨得庐州知州张田之女张氏为妻。可惜张氏也红颜薄命,撒手人寰之后崔氏又为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崔氏不仅操心小叔子的婚姻大事,还一直派人去寻找他的生母孙氏,最终让包绶母子二人团聚。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62岁的崔氏病故,时任国子监丞的包绶闻讯后悲痛欲绝,当即连夜回合肥奔丧,以侍奉母亲的礼仪为嫂嫂披麻戴孝。

    单字解释: 包 拯 大 寿 感 慨 自 己 膝 下 无 子 儿 媳 突 然 跪 下 您 还 有 个 儿 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