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读史明理」西汉太傅石奋-千古家教好典范

    2022.08.1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西汉初年,若论对子女教育最成功的,莫过于太子太傅石奋了。

    石奋,字天威,河内郡温人(今河南温县),自幼家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15岁开始侍奉汉高祖刘邦,负责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他干得有滋有味,从不出差错,很受刘邦的喜爱。汉文帝时,太子太傅职位空缺,朝中大臣纷纷推荐石奋,汉文帝采纳诸臣的意见,任命石奋为太子太傅。

    其实,石奋对儒学并不精通,也不以文才学问出名,却能当太子的老师,就因为他一辈子恭敬谨慎,家教家风无人能比。他身体力行,以“身教”代替“言教”,其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相当于省部级干部。加上石奋本人位列九卿,也是二千石,所以汉景帝称呼他为“万石君”。

    万石君为人厚重,处事恭谨,严守礼仪。据说他告老还乡之后,朝廷邀请他参加典礼。他不顾年老体衰,经过宫门时一定要按礼制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空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一如在朝为官之时。皇帝有时赏赐食物,他一定叩拜之后才去吃,如同皇帝在面前一样。

    已经成年的子孙在身边,石奋即使闲居无事,也一定要衣冠整齐。子孙做小官,回来看望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以礼相见,不叫他们的名字。他主持丧事,表情极为悲痛。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当面斥责,而是坐到一旁,不肯吃饭,直到他们表示改正。

    有一次,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回家,进入巷子口时没有下车。石奋知道后不肯吃饭。石庆恐惧,袒露上身请求恕罪,石奋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你回家时,里弄中的父老都要紧急回避,你却安坐车中、态度傲慢,丝毫不加约束,这怎么行!"说完喝令石庆走开。从此,石庆和石家子侄们进入里弄门口,都下车快步回家。街坊邻里十分称颂。

    在严格的家风约束下,石庆处事十分谨慎。他担任太仆时,有一次为武帝驾车,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还要举起马鞭再数一下,然后回答:“有六匹马。”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是最为随便的,做事还如此恭谨。

    大儿子石建遵从教诲,也像石奋那样去做。遇到有事要劝谏,能避开他人的时候就畅所欲言,十分尖锐;到朝廷谒见时,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皇帝因此很亲近他。

    石建十分孝顺,他担任郎中令时,每五天休假一天,一定回家拜见父亲,还亲自浣洗父亲的内衣,再交给侍者,不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直到年老。

    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而闻名天下,不多说话却身体力行,即使饱学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其万石君、建陵、张叔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太傅石奋的家风,可以用“厚重质朴、恭谨力行”来形容。《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石奋就是这样去做的,虽然他没有文学之才,却以德行塑造了一个“万石”之家,并积极影响了西汉初年的官场风气,这才是真正的大儒。

    参考文献:司马光:《资治通鉴》

    单字解释: 「 读 史 明 理 」 西 汉 太 傅 石 奋 千 古 家 教 好 典 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