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平津战役傅作义嫡系军长自杀,临终前致电老长官:你为何不救我?

    2023.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8年11月,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几乎遭到我军东北野战军全歼,两个月内损兵47万人(包含有两大王牌军的廖耀湘第9兵团),彻底丢掉东北。与东北相邻的华北地区,原本傅作义集团占据兵力和实力的双重优势,60万大军一直压制着30万华北解放军;而随着东北的全境解放,华北形势也骤然逆转,一旦百万东野大军入关作战,华北国军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第二个卫立煌集团。

    辽沈战役结束后,老蒋在心痛之余,还担心进一步丢掉华北,从而在北方战场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便电令傅作义到南京面谈,意图主动把华北60万兵力撤到华东或华南地区布防,巩固南方防线。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解放战争前期对我军作战战绩最佳的国军战区级统帅。单纯从军事和北方战局角度,傅作义自然不可能看不出东野的实力及其大举入关带来的后果,但却婉言拒绝了老蒋的后撤方案,表示死守华北仍有希望。

    傅作义坚持固守的想法,老蒋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傅系的察绥军20余个师,属于傅作义本人的嫡系武装,老蒋能指挥李文、石觉等兵团在内的30余万华北中央军,却没法强硬干涉傅作义本人及其所属部队,便只好把主动放弃华北的方案搁置下来。而傅作义的真正算盘当然也不是在华北硬抗强大的东北野战军,考虑到自己的绥远老家此时尚有立足之地,傅作义在华北的大致军事部署如下。

    第一步是利用东野休整未入关的3-6个月时间,在华北地区大范围征兵整训,把华北剿总兵力由60万人扩充至90-100万人,即便东野大军入关,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也只是稍处下风(平津战役东野加华北部队共约110万人),配合平津一线防御工事,有望守住;第二步以嫡系孙兰峰第11兵团近六万大军为主力,驻扎张家口等地,确保西撤绥远道路畅通,一旦战局不利则丢下平津等地,将20余万傅作义嫡系部队撤回绥远,进行武装割据,继续与我军对抗。

    傅作义的第二步方案,最终坑死了他的嫡系王牌军长郭景云,此人也是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唯一一位阵亡的军长级高官。原本第35军作为傅系部队的绝对核心和精锐,并未放在傅作义计划中的西线战场,而是用来巩固华北剿总所在地北平城。35军是傅作义自己掌控的第一支王牌军,可以说后期的察绥军队都是由35军慢慢演变而来,大量军事将领、部队骨干也是从35军锻炼起来的。1948年的35军就是傅作义的御林军,与华东战场上的整编74师(战争初期守卫南京)相似,都属于实力最强的卫戍部队。

    察绥军和中央军不同,军队内官兵关系人情味浓重,包括高层在内有相当民间习气。郭景云与安春山、、孙兰峰、董其武等人一样,都是傅作义视为兄弟的嫡系爱将,关系非比寻常。郭景云在1948年升任王牌军长,一方面是前任鲁英麟军长战败自裁出现了员额空缺,另一方面也是傅作义对其偏爱所致。

    但是郭景云及其35军在这一年遭受了灭顶之灾。前面说到35军原属北平卫戍部队,守卫北平的核心,轻易不出城。但是48年11月东野入关前,傅作义将所属部队从西往东进行线型布局,以便嫡系部队跑路方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战场兵力分散的弱点,容易被各个击破。华北解放军经过充分侦查后,大举进攻张家口,希望将35军引出城增援,从而减弱平津一线的国军实力。

    傅作义果然看重西逃路线,马上派出郭景云带35军两个主力师,乘400多辆大卡车奔赴张家口。郭景云正在半路上,傅作义发现可疑迹象,认为东野很可能已经开进华北、威胁平津重地,便急令郭景云部队调头回来。我军原打算歼灭35军于张家口一带,却最终在半路上的新保安将其包围。35军再能打,面对整整一个兵团的华北解放军(华北第2兵团)外加东野炮兵,最终无力支撑。郭景云性格死硬,被歼灭前竟然率军死死抵抗了近1个月时间。临近败亡之际,郭景云绝望地致电傅作义:长官,35军为绥远根基,为何见死不救?随后郭景云毅然举枪自杀。

    并非傅作义狠心不救自己的嫡系王牌,而是实在无力回天。郭景云和35军被围新保安,傅作义使用了华北剿总几乎所有能用的作战飞机,投弹轰炸我军阵地,并空运粮食给郭景云。1948年12月初,傅作义派出的另一支嫡系部队104军非常接近和新保安的35军汇合,此时郭景云若果断突围,有望保住一半以上的有生力量,但郭景云出于和104军长安春山的个人矛盾,顽固选择了原地据守,错过了最后的生路。

    单字解释: 平 津 战 役 傅 作 义 嫡 系 军 长 自 杀 临 终 前 致 电 老 长 官 你 为 何 不 救 我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