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泣血残阳: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13)——起解

    2023.09.1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起解】

    “白菜离了余杭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这一回我们就来说说胡瑞澜二次复审和一干人犯起解京师终审的过程。

    且说胡瑞澜复审维持原判,一时激起千层浪,慈禧凤颜大怒,着胡瑞澜再次重审。

    明眼人都看得出,朝廷就是对复审的结果不满,一定要审出个翻案来。胡瑞澜知道自己捏了团湿哒哒的面粉,擦也不是甩也不是。但是毕竟久经官场,自保的办法还是有的,于是再次提审人犯。

    杨乃武知道翻案是死,不翻案也是死,打定主意——硬扛,与其被判斩立决而不明不白地死,不如死在三木之下,为千古留一疑案。所以准备咬紧牙关,拼死翻供。

    没想到胡瑞澜这次不动大刑,反而和颜悦色地审问,杨乃武和毕秀姑再次翻供,而关键人证——爱仁堂钱坦钱老板突然庾死狱中,一时难以定谳,于是胡瑞澜两手一摊,向朝廷“躺平”:下官才疏学浅,趟不了这滩浑水了,请朝廷另派大员下来审吧。

    与此同时,都察院收到汪树屏等人的公禀后,十分重视,奏请皇上提人犯来京复审。夏同善等人也多次在太后面前表示此案如不究明实情,将寒了天下人心,恐浙江将来会无人读书上进。还有一位叫袁保恒的刑部侍郎在看过胡瑞澜的奏报后认为案情反复,确有提京的必要。外加杨大姐和杨詹氏妯娌不断地向各有关衙门叩请,在多方的环请下,慈禧终于下了一道谕旨:交刑部彻底根究,提京审问。

    之所以慈禧前几次都没有同意提京复审,有一个原因就是1875年同治帝驾崩,一时间朝廷阴云密布,各种政治势力反复角逐。当慈禧再次选择了一个小皇帝——光绪后,诸事渐宜,自然要秋后算算账了。

    杨昌浚接到懿旨,心中自然不安,但是又不能违抗,只得将案犯人证分三拨解赴北京。

    第一拨是毕秀姑,除解差外还有伴婆二人随同,这两个伴婆都是刘锡彤在余杭雇的,叫她们留心毕秀姑的言语行动;第二拨是杨乃武,由押解委员袁来保负责;第三拨是所有尸亲人证,由两名解差负责押送。全员共计有30余人。此外县令刘锡彤、知府陈鲁也随同进京听审备询,此外刘锡彤等人还雇了两名外科郎中沿途为杨、毕二人医治刑伤,试图掩盖酷刑痕迹,但是由于刑创日久,杨乃武尚始终无法自如行动,毕秀姑左手四指受刑也已成残废。

    伴婆曾探听秀姑口气,问她解京后的打算,秀姑说自己是个落难孤女,以前遭人糟蹋,又身陷囹圄,这场官司下来如果不死,只愿念经诵佛了此残生,以赎诬攀之罪。说到伤心处,不由得潸然泪下。可怜毕秀姑此时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横遭变故,其心态却已垂垂老矣。

    而杨乃武在路上则对押解官员说:刘锡彤、陈鲁等欲置其于死地,严刑取供,官逼民死,死后还要背负恶名,现在即使拼得一身剐,也要为子孙、士林留一个清白之名。

    刘锡彤自知前途未卜,但还是做了精心布置,最后一批尸亲邻证人启程前,不惜花重金给每人200两银子的安家费,希望换他们去京不改前供。这笔钱还买得了似锦前程吗?

    至于葛品连的尸棺则由杨昌浚派专人专船押运,每经过一州,都由当地官员加盖官府封条,以防沿途倒棺换尸。

    当时天津发生教案,人心惶惶,都担心爆发第三次鸦片战争,所以路上甚不安宁,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

    所有正犯、尸亲、邻证到京后,俱关入刑部大牢,任何人不得探视。先期抵京的杨大姐和杨詹氏试图探监,也未获准。

    直到10天后,刑部才举行三司会审。主审官就是当年不让翁师傅调阅案件的刑部尚书桑春荣,可见朝廷对此案的重视程度。另外大堂两边坐满了陪审、观审的大小官员,都察院有关各部的御史、侍郎也几乎都来了,夏同善、胡瑞澜、王昕等也都济济一堂。虽然翁师傅因故未到,但是汪树屏、吴以同等人也沾了夏同善的光得以观审。此外杨大姐、杨詹氏也以主犯亲属的身份和两湖、两浙的官员士子站在堂下听审。

    因为这案件参与审查的官员很多都是因军功的两湖同乡,都希望能维持原判,而人犯又是江浙人士,所以听审的江浙籍人士又希望能够翻案,立场不同,自然拥趸各异,此案俨然成了地域之争、政见之争甚至上升到满汉之争,是非曲直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呢?

    欲知刑部大审结果如何,杨、毕二人能否无罪释放呢?且看下回分解!

    文|云间大彭

    欢迎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阅读全系列

    单字解释: 泣 血 残 阳 细 说 杨 乃 武 与 小 白 菜 冤 案 — — 起 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