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打仗都是万箭齐飞,那射出去的箭都谁来处理?专家揭神秘内幕

    2023.07.04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以《三国》等背景为主题的历史剧,每次只要进行战争的场面,总是相当震撼,当中就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冷兵器,那就是“弓箭”,万箭齐发的画面,相信剧迷都不陌生。不知大家是否曾好奇,造每一支弓箭都是需要成本的,尤其在古代技术落后,要造出那么多弓箭,要花不少时间,这么轻易就用完了,会不会回收呢?

    ▲早期战争重要的兵器之一,就是“弓箭”。(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日前,网络上就讨论了这个有趣的话题,答案就是“会”,无论战争再怎么激烈,双方都会指派专门清理战场的“清道夫”,负责回收弓箭、铠甲等武器,毕竟这些都是成本

    事实上,要造出具有实战价值且有破坏力的箭矢,相当费工,材料上要找到合适的箭杆,无论硬度、弹性,长度等都必须符合要求,而且要保证能正常使用,避免在战场上出包。

    材料的选择就已经够费劲了,每个地区的资源更是不同,要就地取材找到适合材料,就更加困难了,正因为弓箭在古代是珍贵的资源,对于小国来说,除了要有效率的使用之外,如果能从较大的兵团手中,获得一些弓箭,那就帮助更大了,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了,不仅虚晃了对手,更获得曹营至少十万支箭,可说是一举两得的神招

    当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只是《三国演义》经过文学加工出来的故事,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草船借箭”,但是主人公另有其人。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任命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县屯田,并屡次出兵侵犯孙权辖境。当时孙权所任的偏将军、寻阳令吕蒙派人诱降谢奇,然而遭到谢奇拒绝。

    吕蒙随后就找机会进攻谢奇。谢奇被逼退走后,其部将孙子才及宋豪等带着家眷老弱归降吕蒙,作为回应,曹操遂于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出兵濡须口,孙权早已有预闻,遂听取吕蒙所议在濡须夹水口建濡须坞,以此作好防御准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濡须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便成功使用了“草船借箭”这一妙招。

    据《魏略》记载,孙权乘船视察曹军时曹操曾命令军队向孙权的船大发箭矢,孙权的船一舷受箭过多快要翻侧,孙权于是下令船只转向回头,让船的另一舷受箭,待两边的箭量平衡后就回到驻点。

    但这与《吴历》所载不同。此事被视为《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但《魏略》并无记载当日有大雾,孙权也没有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在船上扎草人误导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见孙军无论船队还是上面的兵器及士兵都整齐严肃,感叹道:“生儿子就应当像孙仲谋那样,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那样!”接着,孙权就写信给曹操称“春天融雪的大水要来了,你应该快点离去。”另外一张纸就写:“足下不死,我不得安宁。”曹操于是退军。

    参考资料:《魏略》

    单字解释: 古 代 打 仗 都 是 万 箭 齐 飞 那 射 出 去 的 箭 都 谁 来 处 理 ? 专 家 揭 神 秘 内 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