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蒋介石为何提议胡适参选总统?

    2022.06.1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8年3月底,国民党举行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等高级官员。期间,蒋介石曾打算退出总统竞选,转而推举胡适作为总统候选人。那么,向来追求权力的蒋介石,为何会在此时作出此种考虑?

    李宗仁首推胡适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管辖北平军政事务。由于其作风开明,对学生运动持怀柔态度,所以在文化界长期享有声誉。

    1948年1月11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致信李宗仁,希望其参加1948年召开的国民大会,进而竞选副总统之位。随后,李宗仁率先成立竞选办事处,公开表示其确有竞选总统之意。

    1月13日,北平《新生报》发表文章称“如何蒋介石不参加竞选,胡适可以作为候选人”。这一契机的出现,打乱了李宗仁的计划,为顺应民意,李宗仁次日复函胡适,并说:“我觉得先生来参加总统的竞选,才能体现民主精神。”

    胡适收到信后,并未做出答复。而蒋介石的得知消息后,认为胡适竞选总统实在是“无上之佳音”,意思很明显,蒋介石急需民主人士充当门面,以掩盖其独裁的事实。

    蒋介石决定推出胡适

    1948年1月13日,《大公报》负责人胡霖通过电话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联系,随后司徒雷登当日邀请胡霖赴大使馆共进午餐。这一事件表明,胡霖等民主人士正在极力争取美国人的支持,要求蒋介石“下野”。

    尽管蒋介石对胡霖等人的“小动作”不屑一顾,但事实上美国人的态度确实发生了转变,这是蒋介石所忧虑的现实问题。

    2月19日,随着杜鲁门援华法案的出台,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了《告中国人民书》。文中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和国民党的统治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认为国民党需要进行整顿。蒋介石获悉后,大为震怒,在其日记中将司徒雷登之言斥之为“荒唐”。

    虽然震怒,但蒋介石明白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他的总统之位是坐不安稳的。于是蒋介石决定推出胡适,应付美国人。

    量身定做“候选人条件”

    为改变美国人的固有印象,蒋介石亲自出马,甚至称要“辅佐”胡适。

    3月30日,蒋介石约谈王世杰,希望其向胡适传话,说他本人“极力推让”,自己愿意担任行政院长之职辅佐胡适。胡适闻讯后,认为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见解”,但自己实在没有勇气担当大任。

    第二天,胡适与王世杰等人谈了三个小时,最终决定“接受”。但胡适明言,如果遇到阻力,请蒋介石立即取消自己的竞选资格。

    4月4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就竞选总统一事向党部说明。会议期间,蒋介石批评李宗仁等党内人士“擅自”竞选总统的举措,并表示提议一位党外人士作为候选人。而之后制定的候选人条件极为精细,几乎是为胡适量身打造的。

    蒋介石决定自己竞选

    4月5日,蒋介石先后约谈陈布雷、王世杰,商议总统人选。

    陈布雷和王世杰对蒋介石报告,称推举胡适实在没有太大把握,而青年党一致同意由蒋介石竞选总统。蒋介石对此不予置否。

    4月5日上午,张道藩、谷正纲等人在小组会议上作了发言。张道藩“声泪俱下”的表示,任何事情都能听从蒋介石指示,只有竞选总统一事不能服从。得悉本派态度后,蒋介石嘱咐王世杰告知胡适,之前的提议作罢,自己亲自出马竞选总统。

    4月19日,国民党国民大会如期召开,蒋介石以两千四百三十票当选为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孙科任行政院长。

    单字解释: 蒋 介 石 为 何 提 议 胡 适 参 选 总 统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