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得了江山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看了这些我懂了!

    2023.03.20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经常有人说,刘邦是小人,项羽是英雄,其实这句话还真没有错,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讲,那些谈论刘邦是小人的人,要么是一些装文化人的,要么是在潜意识形态下,对刘邦有偏见的,说刘邦是小人,倒不如说刘邦是枭雄,或许这样别人才对你有另一种看法,最起码人们会觉得,你是个有修养的人,你是一个有格局的人,毕竟人家刘邦成就了汉帝国。

    小人有远见,成大气候,方为真正的枭雄!

    都说刘邦是小人,坐了皇帝的位置之后,便是大肆屠戮功臣,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刘邦杀的这些功臣,几乎都是那些和自己没有太过亲密关系的人,不是自己从老家带来的那批人。诸如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再有就是后来的韩王信,这些人呢,几乎都是后来的异姓诸侯王。

    而我们回头看看刘邦从老家带来的那批人,这里边,只是刘邦的发小卢绾和樊哙受了点罪,皆是被陈豨的降将蛊惑重病的刘邦而导致的,卢绾无奈逃到了匈奴,而樊哙则是下了大狱,等刘邦死后,樊哙出狱,总之这二人皆善终。而其余老家带来的人几乎也全是善终,所以我们是能够从中读出一点什么的,这里边刘邦对于自己在沛县带出来的兄弟们是照顾有加的,可以说是很义气了。

    至于说是屠杀功臣,也就是后来的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及韩王信,其实是为了维护汉帝国稳定所需要的,起初刘邦一开始也是想着,沿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那些异姓诸侯王变数太大了,春秋战国的乱世便是例子,后来在萧何等建议下,一一铲除,开始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而同时为了巩固汉帝国的稳固,顺便也搞了同姓诸侯王的分封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本以为这些能够巩固汉帝国,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弊端便出现了,搞出了一个七国之乱,同姓诸侯王作乱。

    大人只顾眼前,最终成为鬼雄!

    黑了刘邦,就要捧项羽,其实项羽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重义气,人又壮实高大帅气,非常的勇武,是多少女孩子心目当中的英雄,但是在利益面前,英雄只配做嫁衣,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听亚父范增的话杀刘邦,只因为觉得,刘邦没有谋反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位结拜兄弟看起来还是挺顺眼的,然后就放了,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项羽自大,而是义字太过当头了,至于不把别人放在眼中,哪个领导没有点傲气?起初刘邦还不把韩信看在眼中呢,让萧何大半夜顶着月亮追韩信去了,只不过后来刘邦还是接纳了韩信。至于项羽,说白了就是傲气重了一点,再说了,没有点傲气,怎能在兄弟们面前立威呢?

    我们再看看项羽的义!刘邦反了项羽,项羽很生气,抓住了刘邦的爹和媳妇儿,还有几个孩子,不过项羽对他们善待有加,好吃好喝的供着,毕竟他们可是结义兄弟的家眷。

    有一次汉军的彭越断了楚军的粮草,项羽气急之下,本来想拿着他们做下酒菜,吓唬吓唬刘邦,让刘邦就范,没想到刘邦说,做好了给他分一杯羹,还说,都为结义兄弟,自己的爹,也是你项羽的爹,项羽气得直翻白眼,心里琢磨着这天下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同时翻白眼的,还有吓晕过去的刘老太爷子。不过后来项羽还是将刘邦的一家子给放了。

    后世人们还吹嘘说,这是刘邦逼项羽放的,要知道在古代,用家眷逼对方就范是一个非常管用的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交换质子是帝王们常用的手法,会让人投鼠忌器,我相信项羽不会不懂这个道理的,哪怕刘邦再不济,也不会把项羽往死地逼,让项羽动杀念。除非这是项羽自愿的,为大局而作的抉择,或者说是为义而做的选择。

    这也许就是后来,为何刘邦在项羽死后,为其修碑立传,照顾其家人的主要原因吧,其实这二人都是那有情有义之人,只是生不逢时而已,项羽情意重了一点,傲气了一点,失去了天下,刘邦选择了冷血了一点,平淡了一点,才夺得了天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

    单字解释: 刘 邦 得 了 江 山 后 为 何 没 有 污 名 化 项 羽 ? 看 了 这 些 我 懂 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