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武帝将安息国进贡的猛兽,拿去喂老虎,结果老虎趴下不敢动

    2023.05.2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华夏拥有灿烂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的狮子文化也大有来头,有传统的舞狮表演,也有用于镇宅的石狮子。但是这个文化却有着其特殊性,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亚洲狮,只存于远在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边。

    其实在历史上,我国并无明确的记载表明有说野生狮子的存在。查遍能找到的古籍,大都记录的是狮子分布在地中海地区。那么我国为什么有着深远的狮子文化,却没与狮子呢?讲到这,就不得不提及那一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谁曾想,大队刚进入河西走廊,就遇到了匈奴人,并被扣押在那长达十年之久。趁机逃走之后,沿途游离三年,辗转三个国家,在公元前126年,终于回到了长安,见到了汉武帝。

    直到七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匈奴人丧失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使者张骞被任命第二次出使西域。而这一次,他不辱使命,打通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史称“丝绸之路”。从长安一直连到了罗马城境内。至此之后,汉朝与西域有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汉朝的威名也因此传遍亚欧。

    就在第二次出使回到长安之后,足足带回了数十个国家的信使。通过这样的机会,汉朝与西域的国家,不断地互派使者交流,其中不仅包括文化,货物,还有动物。在《后汉书·西域传》一书中就有记载,表明狮子就是那时候传过来的。

    但是有搞笑的是,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安息国进献的“圣兽”而愉悦,毕竟中国自己的百兽之王是老虎,才能是圣兽的代名词。而你想用狮子来“喧宾夺主”,这哪能行啊。大有一种,我大汉国的动物难道不比你们国家嘛,还让你们的动物来当老大。

    但是呢,毕竟是别国带来的贡品,也不能做的太不合乎礼数。当面选择了接纳,就在使者走后,刘彻便命人将狮子送去喂老虎。但是我们都知道,狮子这个带有极致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在草原上就是以霸者地位自居的种群,有着草原百兽之王的称号。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当草原的百兽之王和中国山林里的百兽之王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样得火花呢?

    线路相逢勇者胜,在《后汉书》里面这样记载到:“虎、豹见师子,悉皆明目,不敢仰视。”

    虎豹竟然见到狮子都感到恐惧,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这番景象是汉武帝没有想到的,自此便不敢怠慢这尊大佛,命人好生待养狮子。狮子的地位也就在这一次,逐渐在中国树立起来了。

    《动物世界》里面也有讲到,狮子是一种群居动物,若真要战斗起来,它其实是不敌老虎的,但是老虎怎么就如此害怕狮子,其实这就跟“黔驴技穷”是一个道理。

    贵州原本是没有驴这种动物的,但是有人就将其带了进来,老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听到说驴的体型硕大,有着尖利的叫声,就以为它是神而不敢吃它。本来驴就是圈养在家里面的,不知外面的世间险恶,即便是面对老虎也敢主动出击,用蹄子猛踹,开始两天老虎是害怕的,之后便发现驴就只会这几个动作,便直接吃掉了驴。

    同理,汉武帝的老虎就是长期被圈养,已经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那一份野性。第一次见到狮子,不敢动手,后面慢慢的熟悉了,它便会发现狮子的战斗力是不如它的,不敢抬头的场面也就不会出现了。

    在汉武帝之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此时狮子高大威武的形象更是被推上了至高点。原因是在佛教的典籍里面,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到了唐代,狮子依旧是别国上贡的经典贡品。

    确实,要是真的狮虎相争,胜负是不好取舍的。

    当年汉武帝的老虎落败,也是能够推算的清楚的,一条懒散体小的亚种“华南母虎”,在面对精神抖擞的小狮子,难免出现那一番害怕的表现。

    至于狮子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都拥有着极高的地位,或许正是因为我国是没有狮子的缘故吧。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下狮子的样貌,难免就会逐渐神话放大,毕竟自古都是物以稀为贵。

    慢慢传到民间,百姓便把狮子当成可以辟邪的动物,将其做成石狮子摆在家门口,保佑一家人出入平安。相反,老虎在中国本应是地位很高的。但量大就不值钱,再加之它要危害人畜,觉得它凶猛恶劣,也就逐渐淡化了它的地位。

    单字解释: 汉 武 帝 将 安 息 国 进 贡 的 猛 兽 拿 去 喂 老 虎 结 果 老 虎 趴 下 不 敢 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