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皇帝赏赐10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给士兵吃,直到灭门才看出他高明

    2023.07.1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此豪言出自西汉大将军霍去病之言,说是豪言,却并非狂言,他领军作战,消灭匈奴数万人。

    他仅仅活了24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大多数时候都在与匈奴战斗,为国家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对他评价褒赞占比多,但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曾写道:“参军之时,皇上遣宦官辎重数十骑,归后重车剩梁肉,士卒饥矣。”

    大意是说,汉武帝因为宠爱霍去病,所以战争中赏赐他十车肉,一直到战胜回京的时候还剩下好多肉,但是很多士兵因为没有肉吃饿死,肉却已经臭掉。

    司马迁批评他不懂感恩皇帝恩德,更不爱惜自己的士兵,定然是别有用心,宁可让他们饿死,也不给他们吃。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也不尽然,其实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他这么做的理由,“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设身处地的感受过别人的角度,是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的道理在哪里。

    即使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不是事事都看的明白,而且对于当时皇帝赏赐的10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给士兵吃,此事让士兵们都非常困惑的事情,一直到灭门才看出他的高明之处,那么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到底是霍去病别有用心还是另有深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件事情。

    不完美少年

    霍去病出身并不算显贵,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侯府的女奴,名叫卫少儿,幼时霍去病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的成长中缺少父亲这一角色,从那时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

    但是从现在儿童心理健康这一层面来说,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没有父亲这一角色,是使得孩子性格缺失的重要因素。

    所以后世有评价他性格上的问题,大概与这一环境有重大的关系。

    后来,因为母亲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被立为皇后,所谓一人得道的道理,霍去病也因此成为一名重要的外戚成员,从此得以与上流社会攀上关系。

    与上流社会攀上关系可是不得了了,这样他就有了一个皇后姨妈以及一个大将军舅舅。

    而且汉武帝发现霍去病从小就善骑射,于是更加喜欢这个少年郎。可以说霍去病的少年时光,很长一段时间的都是在汉武帝的教导下度过的,汉武帝对他精心培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他寄予厚望。

    据说当时汉武帝还曾想亲自教霍去病兵法,但霍去病没有学,回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这句话是说打仗是要看谋略的,我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从这句话中能看出霍去病的自信,尤其是在军事才能上,这种自信应该是来自于汉武帝平时对他的教导。

    就像教学一样,因材施教,他认为打仗也应该“因战而变”,不应固守一套法则。但是也能看出平时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否则单凭这一句“婉拒”怕是又要被参上一本了。

    入世即封神

    霍去病年满十八岁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出征,此次战争目标是攻打匈奴,因为此前西汉与匈奴就已经有过多次交锋,但是被击退了的匈奴依然贼心不死,多次来犯。

    于是汉武帝准许了霍去病的主动请缨,特地派他随其舅舅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的漠南,毕竟在前几次的战役中多亏卫青击败匈奴,取得胜利,汉武帝对卫青相当信任。

    现在多了一个霍去病,汉武帝相信一定能够彻底击败匈奴,第一次出征,霍去病兴奋非常,到底是年少轻狂。

    汉武帝对他尤加赞赏,封他为剽姚校尉,意思是勇猛劲疾之意,职位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师长或者是旅长。漠南之战,汉武帝另派公孙贺、苏建、赵信等大将军出战,由卫青做总统领,整装待发。

    他们向匈奴发起攻击,卫青将大军分为两部分,苏建和赵信两位将军的兵马合二为一。不巧苏建、赵信两人的3000兵马在中途与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军正面遇上,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军此时带数万匈奴军,两队交锋,胜负已然显而易见。

    见实在实力悬殊,苏建率部分精骑突围逃回军营,而本来就是降汉的赵信见敌众我寡,于是带剩余800残军复投降匈奴。苏建虽要保命,显然这是逃兵的行为,后汉武帝赦免苏建,将他贬为庶人。

    当匈奴洋洋得意之时,霍去病率800骑兵追击匈奴,斩杀匈奴千余人,杀单于亲族,全身而返,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首战告捷,对于霍去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崭露头角,他没有让汉武帝失望。

    战无不胜

    不久,汉武帝又派他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史称河西之战,河西之战一共有春夏两次。第一次西征,据记载,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出陇西,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转战六天五个国家,遇到降者可赦免之。

    在焉支山,与匈奴正面激战,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全部被俘,粗略估计首虏八千余级,可以说是斩匈奴于“无形”之中。

    战胜后,霍去病因功加封。

    同年夏季,公孙敖被派去增援霍去病,但因故迟到,于是霍去病孤军奋战。越过居延直达祁连山,顺利俘获酋涂王,麾下投降者达到2500百人,斩得匈奴军首级三万二百级,数量之巨,使匈奴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汉武帝得知大胜,大喜,再加封霍去病食邑五千四百户。

    此一役,使得霍去病风头大盛,甚至功可过卫青大将军。

    因为霍去病的胜利,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西北边境几乎没有匈奴进犯。对于有这么一员大将,是汉武帝之幸,但是这样一个如此骁勇善战的猛将汉武帝是否忌惮呢?

    在后面的漠北之战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对这个自己一手培养大的人还是很忌惮的。

    西北平定后,漠北等地区也蠢蠢欲动。汉武帝又派他与卫青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此时霍去病时年二十一岁,距离他短暂的人生结束只有三年时间,此次意在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命将军李敢等为大校,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匈奴败,俘虏匈奴将军等83人。

    霍去病则是与匈奴主力军交锋,追杀至狼居胥山,大破匈奴,共斩获首级七万四百四十三级。如此的战无不胜,汉武帝对霍去病不断封赏。

    由表面看实际—肉不能吃

    漠北之战中,汉武帝为霍去病开了“小灶”,他命人赏赐了10车肉给霍去病,但是霍去病看到之后却并没有感觉很开心,反而是吩咐人封起来。

    对皇帝的封赏,不仅不谢恩,反而不给面子,而且一直等到放臭了也没有给士兵们吃,霍去病在想什么呢?

    其实从小的生存环境让霍去病的性格中多了几分谨慎小心,遇事多考虑三分是他的习惯。通过汉武帝送来的这些肉他似乎嗅到了一些危险的气息。因为汉武帝送来了肉,只说是赏给霍去病的,却没有明确表示此肉是否可以分享给士兵。

    以霍去病的性格,大概是不会多此一举去试探汉武帝的内心想法是怎样。他将命在外,只管打好仗保护好皇帝就行,其他的越矩行为他没有什么过大的兴趣。

    而且对于这些肉他其实为难,若是分享给士兵,士兵难免会认为是霍去病体恤自己的部下,但是在汉武帝看来怕是有笼络人心的嫌疑。倘若不分给士兵,那么自己独食的话,怕是会让士兵认为他是一个冷血无情之辈。

    所以权衡之下,就是谁都别吃,不如臭掉。

    此事传回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甚是满意,他也算是放下了戒心,相信霍去病大概只是“闲云野鹤”一般。

    有人质疑这种想法此地无银三百两,实在是忧虑太甚,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真正的明哲保身。这一点,从26年后卫家灭门一事中便可看出来霍去病的高明之处。

    巫蛊之祸

    一次,汉武帝小憩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好几千木头人手持棍棒袭击他,其实就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梦境而已,即使周公解梦,也不会有什么大凶之兆。

    但是奈何汉武帝身边有一个与太子有嫌隙的江充,他害怕汉武帝死后自己被太子所杀,于是心生一计,告诉汉武帝如今身体不舒服是因为此梦有暗示,怕是有人在行巫蛊之术。

    汉武帝大惊,命江充去查办,不知江充是何用意,他矛头指向太子,却先是在宫外“大开杀戒”。

    无论是会巫术的人,还是卜卦算命的人,都免不了被盘问,甚至于还在一些百姓的身上造假,致使民间百姓相互指正巫蛊之术,陷入一片混乱之声,因此致死者数万人之多。

    没有一个皇帝不惶恐自己的江山社稷,特别是对于年龄已高的汉武帝,他也相当忌惮巫蛊术,因此更加相信有人借用巫蛊之术害他。

    终于,江充把矛头移回了宫里,他箭指太子,先是声称太子宫中有木头人,又明示太子有谋反之心,就这样,太子也陷入了这场巫蛊之中,结果必然是太子和卫皇后都死于这场没来由的陷害之中。

    如此浩浩荡荡的“杀戮”,霍去病的家人却可以安然无恙,或许,他凭借的正是这种“闲云野鹤”的悠然以及不沉溺于富贵豪华的高明吧。虽然人生短暂,但可谓传奇。

    参考文献

    【1】引自庄子《人间世》

    【2】引自鲁迅先生《伪自由书·推背图》

    【3】引自宋·尤袤《全唐诗话》

    单字解释: 皇 帝 赏 赐 车 肉 霍 去 病 放 臭 也 不 给 士 兵 吃 直 到 灭 门 才 看 出 他 高 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