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何秦始皇北伐胜利后,还要修筑万里长城?

    2023.06.14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国内虽已平定,但四境仍不安宁。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两年之后,蒙恬大破匈奴,得胜归来。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让秦始皇陷入自负的情绪。他命令蒙恬在原本的秦国、赵国与燕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秦长城。

    新修建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故城万里长城。

    一、北击匈奴原因探析

    (一)匈奴的威胁

    秦国居于西陲,紧邻西戎,自建国之初就时常与义渠、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政权发生争斗。

    春秋时期,秦穆公就曾大破西戎,得十二城,国土面积增加了千里之多,称霸一时。战国时期,西戎中最强大的一支是义渠。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义渠,占领了二十五座城池,实力大增。

    在秦国不断蚕食游牧民族土地的同时,其他游牧民族之间也在进行斗争。匈奴通过不断地融合、征服周边弱小的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蒙古高原。

    此时秦国与匈奴之间还有义渠戎作为缓冲,所以并未爆发太大的矛盾。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在秦国甘泉宫诱杀义渠王,而后迅速派兵攻占义渠,义渠因此国灭,土地被并入秦国。此时,秦国开始与匈奴直接对峙。

    秦惠文王时期,匈奴联合齐国、赵国、韩国、燕国与魏国一同进攻秦国。匈奴与赵国、燕国毗邻,时常爆发战争,燕赵两国都修建了长城以防备匈奴。

    为了攻打秦国,匈奴竟能与燕赵两国放下旧怨,可见秦国与匈奴之间结怨之深。

    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雄踞北方,对新生的秦王朝虎视眈眈。为了避免陷入被动,秦始皇只能先发制人。

    (二)攻掠河南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北击匈奴,还有个重要原因,即攻掠'河南地”。秦朝时的“河南地”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南省,而是指河套地区以南,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由于河套以南地区长期处于农业和畜牧业交错的状态,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争夺。

    春秋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一直居住在这个地区。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曾短暂地征服过河套以南地区。并且将林胡人与楼烦人赶到匈奴的领土,促进了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赵武灵王死后,赵国陷入内乱,无力继续控制着这一地区。于是此地落到了日渐强大的匈奴人手中。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秦灭六国后,攻打匈奴,“悉收河南地”,改名“新秦”。匈奴的首领头曼为秦所败,只能率众向北迁徙。

    二、修筑长城的原因

    (一)“亡秦者胡也”

    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攻打匈奴、修建长城,是因为方士的一句预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一位名叫庐生的燕地方士从海外归来,向秦始皇进献图书,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胡”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动了北伐的心思。

    这并不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修城”。

    《淮南子》是刘安召集当时的众多学者一起编撰而成,代表了西汉时期的主流思想意见。所以秦始皇因为“亡秦者胡也”这句预言而修建长城的记录是比较可信的。

    (二)秦始皇的贪欲

    还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是这种说法的强烈拥护者。

    晁错曾上书汉文帝,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并不是为了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不是为了维护边疆的和平。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滥用民力,扩大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晁错还认为,这种以百姓的生命换取土地的做法必然会招致民怨沸腾。等到百姓忍无可忍之时,便会揭竿而起,一举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的起义便是由此而来。

    (三)匈奴的强大

    匈奴的强大也是秦始皇修建长城不可忽视的原因。秦朝统一之初,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地区,经常率领骑兵南下骚扰。

    秦朝当时忙于统一六国,无暇他顾。等到平定六国之后,匈奴已经结成部落联盟,实力愈发强大。

    游牧民族的强大体现在他们的机动性与单兵作战能力上。史料记载,匈奴人幼时便能骑羊,拿弓箭射杀禽鸟和老鼠。少年时便能引弓射杀兔子和狐狸。长成成人之后,匈奴人更是个个弓马娴熟,都能成为合格的骑兵。

    在《中国长城建置考》里,张维华曾言,河套以南距离秦国首都咸阳很近,一旦匈奴想要攻击秦朝,他们的骑兵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咸阳城下。

    虽然秦朝北伐胜利,将匈奴人驱逐到更北的地方。可一但匈奴人卷土重来,秦朝士兵仓皇之间恐怕难以招架。

    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让秦始皇寝食难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巡查全国之后,留下了一副碣石石刻。

    石刻中提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意思是将秦国、燕国、赵国原来修建的长城拆除。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征发徭役,重新修建长城,阻挡匈奴攻伐的步伐。

    三、修建长城的影响

    (一)劳民伤财

    自古以来,主流学者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的。

    太史公司马迁曾亲自前往北方,见到了蒙恬修建的秦长城。他认为秦长城的修建“固轻百姓力矣”,又说蒙恬领下这个任务,是在曲意逢迎秦始皇,最后落得个惨遭诛戮的下场是咎由自取。

    《淮南子》的描述更是直白,书中称秦始皇派遣了五十万人去修筑长城,无数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男子无法在田亩之中耕种,女子无法养蚕织布,身体虚弱之人死在路上,生病之人无法得到救治,死去的人无法得到安葬……

    因此,书中得出结论——秦朝的灭亡就在于征发徭役修建长城,从而导致农民起义。

    班固的《汉书》也和《淮南子》持相同的看法:“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在北击匈奴与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男子被派去打仗,女子则担任运输之职,民不聊生,尸横遍野。侥幸活下来的人民听闻起义,纷纷参与,于是秦朝短命而亡。

    (二)防御作用

    长城这样一个伟大工程,虽然损耗民力,但在保卫秦王朝安全、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上,的确有其独特的作用。

    桓宽在《盐铁论》中为秦始皇申辩说,秦朝之所以能国力超过六国,吞并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国占据了险阻之势,即使六国联合,也很难攻进函谷关。

    有所防备则制人,无所防备则制于人,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就是为了在面对匈奴时有备无患。这种说法是在强调备战设防对维持边疆稳定的重要性。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对长城大加颂扬。他认为,秦始皇虽然是无道的暴君,但是修建长城的确有功于后世,其功劳可以与大禹治水相等同。

    如果不是长城所起的阻碍作用,恐怕不需要等到宋明时期,在项羽、刘邦楚汉相争之时,汉族将会被少数民族所灭亡。

    由于中原地区长久以来被汉族所统治,于是逐渐形成了融合和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所以在蒙古族与满族占据中原后,汉族能够将其同化,保留了汉族的文化传承。

    (三)加速秦朝灭亡

    无论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行为是褒是贬,都不能否认秦长城的修建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史记》、《淮南子》等书中,都记载修建长城之人达到数十万,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而行。据史料记载,劳役们“旦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白天要防备游牧民族的突然袭击,晚上在夜色中进行劳作,可谓是苦不堪言。

    而且当时天下刚刚统一不久,这些徭役对秦朝并不具有认同感,所以并不会将防备匈奴当成保家卫国之事,而只会在心中怨恨这繁重的苦刑,更加加剧对秦王朝的不满。一旦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民便会很自然地站到秦朝的对立面,加入灭亡秦朝的起义中。

    结语

    秦朝虽然能统一六国、平定百越,一举击败匈奴,并迫使匈奴远离河套地区,向北迁徙。但是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到处迁徙的特性,导致秦始皇始终无法真正放下心来。只能征发几十万徭役,举全国之力修建长城,防备匈奴的入侵。

    长城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却使得无数人民饱受劳役之苦,大量民众因此而亡,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史记》

    【2】《淮南子》

    【3】《汉书》

    单字解释: 为 何 秦 始 皇 北 伐 胜 利 后 还 要 修 筑 万 里 长 城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