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东汉末年,明明还有一个燕国,为何不说“四国”只说三国鼎立呢?

    2022.09.18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演义》让三国故事通俗化为我们所熟知,“东汉末年分三国”这句歌词人人会唱。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群雄逐鹿、割据纷争的乱世史,虽然没春秋战国分得久,但期间发生的故事,至今让后人热衷青梅煮酒论英雄。

    东汉变成了“三国”,但三国实力差距还是很明显。得中原者得天下,占幽州、青州、冀州、兖州、徐州、雍州、凉州、豫州、并州和荆州扬州部分地区的曹魏实力稳居第一,盘在益州的蜀汉、占荆扬部分地区与交州的孙吴必须结成联盟才能保证短期内不被曹魏挨个儿吞掉。

    不过早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辽东地区就出现了另一股割据势力,公孙氏。公孙氏也历了几任主公,190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24年后公孙度病逝,儿子公孙康接位,公孙康把袁尚、袁熙两兄弟的人头奉给了曹操,被拜左将军。

    本来辽东发生内乱,魏明帝大可趁公孙渊立足未稳发兵,将辽东这个长期割据在三国外的势力清除,刘晔也这么劝他来着,他认为若不及早下手公孙渊必定叛乱。但魏明帝却没有这么做,反而默许了公孙渊继续当辽东太守。

    料事如神的刘晔猜对了,237年,公孙渊在击败了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自立为燕王,“三国”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燕国;公元238年,司马懿击败公孙渊,燕国亡。

    既然出现了“燕国”,且从东汉末年到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氏都长期盘踞辽东,为什么不说那时有“四国”,仍然只算“三国鼎立”呢?难道因为公孙渊没有称帝,只是称王?

    首先,从公孙度到公孙渊,祖孙三代数十年间大部分时候都是臣服曹魏的,那边厢刘备与孙权自208年赤壁之战便明着跟曹魏保持着对立,刘备那边顶着个“光复汉室”的名义不用多说,而孙权,虽然曾在夷陵之战时期接受曹丕的册封当吴王,但仅仅是表面臣服。

    反观公孙氏这边,公孙度和公孙康父子2人都接受了曹魏的官职爵位。公孙度也算开拓型军阀,伐高句丽和乌丸,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招揽贤才名士,设学馆搞文化,面对曹操给的永宁乡侯爵位,公孙度确实有点不屑一顾,说自己是实际的辽东王不需要永宁侯爵,但也没反抗。

    公孙度毕竟没和曹魏撕破脸,直到公孙恭也没有,也就公孙渊这个脑子不好本事一般的野心家会一边通魏一边通吴,结果被司马懿狠狠教了怎么做人。

    “度残暴而不节,渊仍业以载凶,秪足覆其族也。”

    所以说,在乱世争雄,靠继承祖业不够,还得有足够的智商能力。

    单字解释: 东 汉 末 年 明 明 还 有 一 个 燕 国 为 何 不 说 四 国 只 说 三 国 鼎 立 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