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党锢之祸:使东汉走向衰亡,三国时代开启,亲小人,疏贤臣

    2022.08.2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重读《世说新语》”第一季第四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说到,汉末名士几乎都被卷入一场政治大事件,这一讲咱们来详细说一说,那就是东汉桓帝、灵帝时代贤臣、小人之间一场大冲突,史称“党锢之祸”。普遍的历史观点认为,党锢之祸伤及了国本,为黄巾之乱和东汉灭亡埋下伏笔。

    中学时候你可能背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有这么几句,亲贤臣,远小人,如何如何。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皇帝亲小人,疏贤臣,导致东汉衰亡。刘备为此痛苦,遗憾,诸葛亮又以此为教训,来教育后主刘禅。所谓小人、贤臣,不是泛泛之谈,在汉桓帝、汉灵帝时代,贤臣、小人是很好分辨的。贤臣,就是士大夫出身的官;小人,就是宦官和依附宦官的官。

    东汉的皇帝,比较宠幸宦官,这和他们短命有关。

    东汉法统承认的皇帝是12个,除了开头的光武帝活了62岁,第二个汉明帝活了48岁,还有最末的汉献帝,尽管一辈子受尽屈辱,倒也活到54岁,中间的皇帝,长命的也不过30多岁。

    皇帝短命,即位时年纪更小,当然不能亲自处理朝政,只好太后临朝。很多太后其实也是小姑娘,那就由太后的哥哥或者父亲来掌权了。

    所以东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外戚势力很大。

    皇帝年纪大一点,想要亲政,不免对舅舅、外公不满,他想把权力夺回来,又只能利用身边的人,也就是宦官。

    宦官没有生儿育女的能力,没有后代,人仍然会有贪欲,却不容易有太大的野心,至少篡位的欲望会少很多。何况深宫里朝夕相处的那种亲近感,对皇帝来说是无可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东汉的皇帝往往很信任宦官,给他们很大的权力。

    至少从士大夫,也就是诸葛亮所谓贤臣的角度看,这些宦官真是小人,小人掌权,然后卖官鬻爵,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到东汉倒数第三个皇帝,汉桓帝的时候,士大夫和宦官,或者说贤臣和小人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朝廷准备大赦天下,有个叫张成的术士,和宫中宦官关系密切,预先知道了消息。

    术士是算命的,张成当然要向人展示,自己算命很灵。他装模作样算了一下,然后说,最近,杀人都会没事。别人当然不信,他就说,儿子,去杀个人。

    张成的儿子真的就杀了人,于是被逮捕。但是,不久大赦令就下来了。

    这个案子,引起了司隶校尉李膺的关注。

    李膺是典型的贤臣,天下士大夫的领袖,字元礼,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他当时的职务也很关键:司隶校尉。这个官是监督京都洛阳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论级别并不很高,但是不管你是官是百姓,只要你生活在京城一带,我就是专门负责抓你毛病的。因此这个职务号为“卧虎”,就是洛阳城里一只趴那儿的老虎。所以,司隶校尉李膺可以说百官无不畏惧。

    李膺很快弄清了前因后果,张成父子这种钻法律空子的行为,让李膺大为震怒。

    但是皇帝大赦的诏书都已经下来了,你还能惩治他吗?

    能。

    汉朝推崇经学,在许多士大夫心目中,和儒家经典所阐释的圣人之道相比,皇帝的诏旨、国家的法令并不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李膺决定不理会皇帝的赦令,而按照正义行事,到底把张成的儿子给杀了。

    张成和宦官关系密切,李膺这个处置,让宦官们又愤怒,又害怕。张成是从我们这里得了消息才这么干的,你杀他儿子,不就等于打我们的脸吗?于是他们指使张成的弟子控告李膺,说京师的最高学府“太学”里,有大量没有学籍自己跑来的游士,李膺等人给他们赞助。天下各郡的地方学校里,也有大量生徒,李膺等也和他们结交。这些人互相标榜,结为同党,诽谤朝廷,质疑主流价值,败坏社会风气。

    皇帝被这些控诉激怒,宣布李膺等人是“党人”。

    当时“党”是一个坏字眼,《论语》里说:“君子不党。”后人解释,互相帮忙隐瞒恶行,这叫党。党同伐异,结党营私之类的成语,党都不是好话。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因为东汉的党人,还有后来北宋的元祐党人,这些古代公认的好人都被称为党,党的含义才反而变得正面起来了。

    说回来,汉桓帝被激怒后,下诏给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党人逮捕归案,并且号召天下民众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党人的罪恶,憎恶他们的行为。但是皇帝的诏书是不能直达各级政府部门的,要经过三公,也就是司徒、太尉、司空的签署,然后才能往下发。

    当时担任太尉的,是李膺的好朋友,大名士陈葬记住这名字,下回咱们专门讲他。《世说新语》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这位陈蕃,陈蕃把昭旨退回,声称海内人都是“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即使犯罪也有豁免权,何况并没有确凿的罪证。

    就这样,皇帝的诏书被怼回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出来了,当时这些士大夫身份的官员,在皇帝面前还是相当有底气的。

    皇帝当然更火了,而且他也不是没招,皇宫里有个“黄门北寺狱”,是专门关押未经司法审判的政治犯的地方。你不是不给我往下传达诏书嘛,我就直接把人抓到这里来,然后再根据这里审出来的口供,扩大党人的名单,进一步抓人。同时,另外找个了理由,皇帝逼陈蕃退休了。

    当然,出此下策,其实也意味着皇帝被搞得相当狼狈,而且因为这些名士们的名声太好,操纵舆论的能力也强,你抓他,同情心全在他们一边。

    名士范滂被逮捕时,狱吏告诉他:“所有人犯,都要先祭拜皋陶。”皋陶是尧舜时代正直的大臣。范滂骄傲地拒绝了:“皋陶若知道我没有罪,自然会到天帝那里为我鸣冤;如果我确实有罪,那祭拜又有什么用呢?”这意思就是,你抓我不抓我,反正正义在我一边。

    还有一些人以没有能名列党人为耻。有个叫皇甫规的,是西北地区的名将,他上书皇帝,反复强调自己和党人密切关系,说我也是党人啊,你怎么还不来抓我啊,你不抓我我很没有面子的。朝廷最终只能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更糟糕的是,宦官们审判党人,审出来奇怪的结果。“说,你的同党还有谁?”“还有谁啊,那谁谁谁。”这么一说,审案的宦官全愣了:“这不是咱们家孩子吗?怎么和他们搞到一块儿去了?”因为大宦官都有干儿子,干儿子可能有亲儿子,可是这些宦官家的子弟,也和党人混成一伙了。

    这倒也不奇怪,年轻人容易有理想有热血,不只是只有满脑子利害算计。不论宦官有多大权势,美好的声誉总是在士人一边。——几十年后,曹操登上历史舞台,他也是宦官之后,可是他也总爱往袁绍他们那个名士圈子里凑。

    最后皇帝只能选择低调处理了。刚巧发生了一次日食,我们知道,古代出现彗星、日食等天象变化时,统治者往往会大赦天下。汉桓帝便借着这个机会,把抓起来的党人都放了,只是记录下名字,以后不允许党人做官。

    不许做官叫禁锢,党人被禁锢了,所以叫党锢之祸。很多汉末名士因此在政治上失去容身之所,同时党人的声望却进一步提高。比如李膺归田后,天下士大夫称赞他高尚,而对朝廷不屑,范滂离京南归时,迎接他的士大夫车驾多达数千辆,诸如此类的事迹很多很多。

    其实这是很普遍的心态,真正恐怖的迫害会吓得人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不那么恐怖的迫害往往反而会激起人对抗的欲望。所以相对不那么恐怖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就搞成了这个样子。问题是,还有恐怖的第二次。我们下一回接着讲。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单字解释: 党 锢 之 祸 使 东 汉 走 向 衰 亡 三 国 时 代 开 启 亲 小 人 疏 贤 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