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很多人都知黄继光是堵枪眼牺牲的,但你知道他牺牲得有多壮烈吗?

    2024.02.2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对于黄继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志愿军数百万战士中唯二的特级影响,其舍身堵枪眼的事迹激励着不少华夏热血儿郎。

    但你知道是在什么严峻的情况下,黄继光才有这样的举动吗?

    上甘岭战役

    他的英雄事迹是发生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1952年10月14日下午,美军调集6万多人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向45师据守的597.9和537.7高地猛轰。

    因为装备之间的差距,美军在战役的前几天攻占了上甘岭的大部分表面阵地,我志愿军主力部队不得不退入坑道进行坚守。

    等到短暂适应过后,志愿军便开始部署反击,10月19日夜间,45师师长崔建功集结了6个连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丢失的上甘岭表面阵地发起进攻。

    第135团6连经过大半夜的血战攻克了6号及5号阵地,可是美军毕竟火力太猛,部队减员严重,连长万福来向上级请求支援。

    得到批准后,二营代参谋长张广生带着5连2排前来增援,两相汇合下又攻克4号阵地,等打到0号前阵地时,这个加强连已经只剩下16个人。

    上甘岭战役地点

    张广生见到如此情景叫通了师部,然而当时师部也没有力量增援了,师长崔建功厉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0号阵地。

    这道命令虽然不近人情,但也是出于无奈。当年我国的武器装备落后,制空权基本都在美国的手中,因此志愿军一般都在晚上发起攻势,如果天亮了,美军有了空中支援,那么依托0号阵地又能发起反攻,那先前的牺牲都白费了。

    张广生和万福来也明白这个道理,商量后决定将剩下的人员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敌堡实施爆破。此时的0号阵地上还有美军四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凭借工事与火力一直在抵抗着。

    很可惜,这三个爆破小组还没接近地堡就已全部伤亡,这时距离天亮仅剩不到一个小时了,但此时的6连已经没有一个战斗人员。

    志愿军指挥

    黄继光是张广生营部的通讯员,之前也是6连的战士,见到这种情形主动请战,6连的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见此也挤了过来,要求跟黄继光一起上。

    张广生见此也没有办法,于是临时任命黄继光为6连6班的班长,去执行爆破任务。万福来直言如果这三人没能成功,那么剩余所有人都会亲自上前,一定要炸掉这些碉堡。

    三人迅速由通讯兵变成战士,黄继光向另外两名战友招了招手,随即交替掩护前行,黄继光与肖登良分别炸掉了东西两侧的子地堡,吴三羊在炸另一个子地堡的同时也不幸中弹牺牲。

    等到向最后的主地堡前行时,肖登良也被机枪扫中受了重伤,如此一来黄继光就没了掩护,被敌人的机枪压制。

    6连的指导员冯玉庆眼见于此心中焦急,此时离天亮不到半小时了,只好上前从牺牲的机枪手身边拖过机枪向敌堡猛烈扫射,黄继光也趁这个机会继续前进。

    英雄阵地

    身后的人本是振奋,但黄继光的身影突然停顿了一下就倒了下去,众人知道这是中弹了。不过黄继光只是停留了数秒就继续缓慢地向敌堡匍匐而去。

    敌人没有发现,黄继光得以来到了敌堡周边,奋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然后一头栽倒。“哄”的一声爆炸声起,但是这个主堡太过坚固,只炸塌了一个角,美军又换了个射击孔继续射击。

    万来福看到这幅情景,以为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于是抓起两颗手雷就准备上。不过这时众人发现黄继光又动了!

    黄继光拖着早已伤痕累累的身体艰难地往上挪动,当爬到主堡的射击死角处用力支起身躯,侧转过去向身后的战友招了招手,冯玉庆看明白了这个手势的含义,招呼好张广生和万福来准备冲锋。

    黄继光

    黄继光用尽身体的最后的力气,张开双臂纵身一跃,用他并不宽厚的身躯挡住了敌方机枪喷射的火焰。

    冯玉庆等人心中悲痛,但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拿起武器冲上阵地,对着地堡内的美军猛烈开枪,解决掉敌人后把黄继光抱了下来。这时才发现黄继光的双手仍然紧紧抠住了堡顶的麻包,胸腹都被美军的机枪打穿,浑身上下七处伤口,如此勇气令人动容!

    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英雄,志愿军才能在装备武器落后的情况下,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争。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

    战后黄继光被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的称号,这个称号整个抗美援朝中只有两人获得,黄继光在去世时也不过21岁,但他的精神却流传至今!

    单字解释: 很 多 人 都 知 黄 继 光 是 堵 枪 眼 牺 牲 的 但 你 知 道 他 牺 牲 得 有 多 壮 烈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