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河南孟津挖出刘禅遗物,学者:难怪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汉

    2024.03.26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河南孟津挖出刘禅遗物,学者:难怪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汉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其舅父蔡瑁的扶持下,取代其兄即荆州牧位。蔡瑁及蔡氏家族是荆州城内豪门大户,当初刘表初到荆州后,正是依凭蔡氏的支持才站稳脚跟。故而曹操南征荆州时,蔡瑁为保全家族之利而献荆州请降。就在此间,被刘表收留在樊城的刘备丝毫不知情,待他得知荆州已属曹魏时,只能渡汉江逃命。

    彼时后主刘禅尚且未满1岁,却已随父母踏上奔亡之路,若非赵云拼死相救,只怕襁褓中的他已丧于曹魏虎豹骑手中。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不论才具如何,都有天然的继承优势。建安二十四年,10岁出头的刘禅被立为王太子,然而由于刘备常年奔波,并未全面教习刘禅文才武略,直到章武元年,才安排儒士伊籍佐刘禅读四书五经。

    浅薄短促的才学见识,为刘禅亡蜀埋下伏笔。章武三年,刘备病卒,刘禅即蜀主位,但此后13年,刘禅并未真正得到历练,而是深居王宫,将大小事务一应托付诸葛武侯。当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并非完全是诸葛亮不放手,而是彼时蜀汉的情形非常复杂,内遭诸夷为祸烽烟四起,外有强魏孙吴,益州大族暗流涌动,个中复杂绝非是17岁的刘禅能料理清楚的。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在诸葛亮率蜀汉将卒南征汉中北讨曹魏的漫长时间内,“后主渐长大,信宦人黄皓”,黄皓是刘禅在宫中的近身侍从,此人狡诈非常,见刘禅正值贪玩的年纪,遂挖空心思将蜀地街巷市井间的各式玩意儿都搬进王宫,日夜引着刘禅吃喝玩乐,果然获得信任,成为后主的心腹肱骨。正是黄皓的摆弄,魏将兵临城下时,刘禅才后知后觉。

    蜀灭刘禅被司马昭迁入洛阳,留居8年后病卒,被司马炎埋于洛阳城外。根据河南洛阳考古学者介绍,蜀主刘禅墓就处在洛阳孟津翟泉东村的麦田里,60年代,刘禅墓仅存的7米高的墓冢也被泉东村农户铲平,墓室后因农田灌溉渗水积水严重导致坍塌,待到考古学者获悉赶到,整个墓室一片烂泥,但仍然有农人抢先一步在墓中翻出瓦器、铜壶、铜杯、铜镜等少量残破随葬品。

    考古学者就墓内的遗物分析认为,蜀主刘禅生前耽于吃喝享乐,因为仅剩的随葬品中有半数都是盛酒的器物,而且古代随葬品多是墓主生前最常使用的,如此可见安乐公确实沉湎于酒食。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也就此推断,安乐公刘禅并非仅在洛阳以酒宴避祸,了解了黄皓取信刘禅的过程,就能明白,沉湎酒宴的刘禅,未尝不是本来面貌的体现。

    而且从魏晋到清末的上千年间,从来没有任何学者将“乐不思蜀”认为是“大智慧,大智若愚”,很奇怪何时出现了这一说法。千载之间刘禅一直是以“庸常之主,暗弱,庸才,畏死”的形象存在,即便清末学者蔡东潘仍斥“面缚出降,坐丧蜀土”,如此一人,何来大智若愚。果真有大智慧,诸葛亮也不至于早早心力憔悴的累死。

    单字解释: 河 南 孟 津 挖 出 刘 禅 遗 物 学 者 难 怪 诸 葛 亮 累 死 也 救 不 了 蜀 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