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孙子兵法》| 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2022.10.23 | 历史网 | 次围观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大秦赋》剧照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大秦赋》剧照

    【注释】

    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

    ④故上兵伐谋:用兵之道,以计谋取胜为上。

    ⑤伐交:以外交手段瓦解敌人。

    ⑥轒辒(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⑦距堙(yīn):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⑧蚁:名词用如状语,意为“如蚁一样”。

    ⑨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大秦赋》剧照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大秦赋》剧照

    【注释】

    ①非战:不用交战的办法迫使敌人降服。

    ②非久:指不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灭亡敌国。

    ③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

    ④谋攻:用计谋进行征伐。

    ⑤十:即十倍于敌。

    ⑥倍:比敌人多一倍。

    ⑦逃: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争锋的办法。

    ⑧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弱兵如固执坚战,必为强敌所擒。

    《大秦赋》剧照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大秦赋》剧照

    【注释】

    ①辅周:才智周备去辅国。

    ②辅隙:辅国有缺点。

    ③谓之:下达命令。

    ④縻军:束缚军队。縻,束缚。

    ⑤同:(外行)干预。

    ⑥乱军引胜:我方的混乱会导致敌人的胜利。

    ⑦知胜:预测胜利。

    ⑧虞:准备。

    ⑨殆:失败、危险

    来源:孙武《孙子兵法》(新华出版社)第三篇

    单字解释: 孙 子 兵 法 战 争 的 最 高 境 界 不 战 而 屈 人 之 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