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天生异相,眼睛里生出2个瞳孔,曾说出一句话让叔父直冒冷汗

    2023.06.05 | 历史网 | 次围观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年轻的项羽做什么都少些耐心,这也是后来他争霸失败的一个原因吧。

    项羽于公元前232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

    根据唐宋时期的史籍记载,项羽是周王族诸侯国中的项国的后代,项羽的爷爷正是楚国的名将项燕。在项羽小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就教他读书、练剑,兵法,可是项羽都是浅藏辄止,项羽还说读书无用,练剑不能万人敌,这让项梁颇为失望。

    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坐着大船路过项羽家乡,项羽和项梁一起去江边看热闹,看着始皇帝出行的排场,项羽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听到这句话的项梁吓得冷汗直冒,赶紧用手捂住项羽的嘴,让他不准胡言乱语,免得招灾惹祸。不过自从项羽说过这句霸气的话之后,项梁也对这个侄子另眼相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项梁也看准机会在吴中起事,立起反秦的大旗。当时项羽先杀掉会稽太守殷通,后又在郡府连杀近100人,把官兵震慑住,项梁才起义成功。

    公元前208年,陈胜起义失败被杀后,范增向项梁进言若想起义成功,需要立一个楚国王室的后人,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楚怀王作为起义军明面上的领袖,实际的权力依然掌握在项梁的手中。

    项梁在几次和秦军的作战胜利后,膨胀起来,而秦朝意识到问题严重后,派出大量的援军给章邯。

    心生大意的项梁没有想到屡战屡败的秦军还会主动进攻,在章邯的突袭下,项梁兵败战死。

    项梁战死之后,项羽逐步掌握楚国的权力,在项羽率领楚军多次击败秦军后,

    项羽的声威在楚国达到顶峰,成为诸侯上将军,其他诸侯都纷纷归附于他。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楚霸王,除他能征善战外,在史籍上还记载他的许多神异之处,主要是三个方面:力量惊人;天生异相;吼声如雷。

    首先是力量惊人。根据太史公《史记》中的记载,

    “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个八尺有余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换算一下,那就是185以上的大个头,在古代营养不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项羽可以说是长得相当魁梧。

    而这个力能扛鼎的说法,则一直饱受学者的争议,有一些学者对此抱有疑问,毕竟有学者认为

    项羽扛的是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要知道,司母戊鼎可是有800多斤重,如果项羽真能举起这个重量的鼎,那肯定是万人敌了,也不至于被逼得乌江自刎。

    因此,有学者认为项羽举起来的

    实际是类似于秦始皇陵中陪葬的青铜大鼎,那个鼎的重量是200多公斤,这个重量虽然也不轻,但是现在的举重冠军肯定也能举起来,所以如果项羽是举的这个鼎,就能够说得通了。

    其次是项羽的重瞳之目。

    这个重瞳可不得了,在古代传说中目生双瞳是要当皇帝的相貌。在历史记载中生有重瞳的,比如造字的仓颉,三皇五帝中的舜,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无不是享有大名之人。实际上,重瞳之人确实是很罕见的,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历朝历代一共就出过17个生有重瞳的人,而西楚霸王项羽正是其中之一。

    可以想见,在战场上,当敌将看到项羽的重瞳时,还没开打心理就先害怕了。

    最后就是项羽的吼声如雷。项羽嗓门不仅大,而且是霸气侧漏,即便是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也能够带着所剩不多的兵马冲出包围圈,还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敌军,可见项羽一吼之威。

    可惜,

    一代人杰项羽,少了刘邦的心机和隐忍,一次的挫折就让他丧失斗志,要知道当时江东的人马不说争天下,至少可以让他割据一方,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才会引得后人的怀念。

    在冷兵器的时代,个人的武力有时候是很有作用的,毕竟那个时候军队的人数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若是一个人真有万夫不当之勇,那是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的。

    参考资料:

    《史记》

    单字解释: 项 羽 天 生 异 相 眼 睛 里 生 出 个 瞳 孔 曾 说 出 一 句 话 让 叔 父 直 冒 冷 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