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司马懿如果坚守不出,诸葛亮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

    2023.09.17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三国时期魏蜀战争期间的亮懿之争,无疑是当时一个非常精彩的看点。司马懿固然也是一代名将,不过和诸葛亮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在交战中不敌诸葛亮。

    因此,司马懿选择了坚守不出:因为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后勤压力大。因此,只要魏军坚持到蜀军粮尽退走,就算成功。秉持着这种心态,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各种挑战均置之不理。

    不过,司马懿这么坚守不出,诸葛亮就真的毫无办法了吗?不见得。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翻阅史料,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势在必得的诸葛亮至少用了三种办法来应对司马懿的“闭门战术”。这三种办法,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了。

    一、联吴攻魏。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厉兵秣马三年之后,再次率领大军北上伐魏。这一次,诸葛亮还特地联络东吴孙权,希望东吴也能够一起出兵,配合蜀汉一同攻打曹魏。孙权答应了诸葛亮的出兵邀请。当诸葛亮率领蜀军兵出汉中的时候,吴军也兵分数路,从荆州、江淮两条战线对魏国发动了攻击。

    诸葛亮的想法是很好的。吴、蜀两国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魏国,势必能给曹魏施加巨大的压力。如此一来,对魏国原先的军事部署就会造成影响和干扰。(说不定司马懿就不会再坚守不出了。)如果事情能够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发展,那么蜀军的战机可能就到了。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十分残酷。魏明帝曹睿面对吴、蜀两国同时来犯的情况,做出了不同的部署。他命令魏蜀前线的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开赴东线,迎战孙权。一番交战之后,吴军不敌魏军,被迫撤兵回国。

    东吴的北伐遂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意图通过联吴攻魏来干扰魏国战略部署的计划也随之失败。当然,这不能怪诸葛亮,诸葛亮的计划本身其实是很好的,但是他不能决定东吴在战场上的表现。

    二、木牛流马。

    如果说吴军的战场表现是诸葛亮所不能够影响的话,那么本文接下来提到的点—补给,就属于是诸葛亮可以尝试着去改善的一个方面了。

    在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以试图改善蜀军的补给状况。这里,本文先来介绍诸葛亮的第一种手段—木牛流马。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所设计的木牛流马就像机器牛、机器马一样,蜀军士兵只需要旋转一下按钮,即可让木牛流马开始运粮,十分神奇。真实历史上的木牛流马当然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有那么玄乎,但是木牛流马依旧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根据后人的考证研究发现,木牛流马其实是一种小车。

    诸葛亮在设计木牛流马的时候,巧妙地应用了物理原理,使得这种小车在推送的时候十分轻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世人皆知“蜀道难”,而蜀道难正是蜀军粮草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在运送粮草方面,木牛流马是非常适用于地形崎岖的蜀道的。

    木牛流马被投入使用,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蜀军的后勤压力,也使得蜀军拥有了和魏军长期对峙的资本。

    三、屯田魏境

    上一段本文简要介绍了木牛流马的相关情况。接下来,本文就要介绍诸葛亮所采用的另一种改善蜀军补给状况的手段—屯田魏境。

    诸葛亮在发现魏军坚守不出之后,他便分出一部分部队,在曹魏境内开垦土地,与魏国百姓一起种植粮食。由此一来,蜀军的一部分补给就不需要依靠来自于后方的运输了,而是可以直接依靠战场上所收获的粮食。蜀军的后勤压力无疑因此又减小了一份,也进一步增加了蜀军能够继续与魏军对峙下去的能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屯田魏境,还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手段。因为诸葛亮严明蜀军军纪,严禁蜀军侵扰魏国百姓。对于收获的粮食,蜀军取其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则归于魏国百姓。诸葛亮这么做,那些魏国百姓显然是很高兴的。也就是说,通过屯田魏境,蜀军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粮食,还收取了当地百姓的民心。这对蜀军而言,显然是很有益处的。

    四、全文总结

    面对坚守不出的司马懿,诸葛亮并没有气馁,而是见招拆招。除了“联吴攻魏”因为东吴兵败而未能成功外,“木牛流马”和“屯田魏境”这两种方式改善了蜀军的后勤状况,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若不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公元234年的这场魏蜀之战究竟会怎么演变,还真不好说。诸葛武侯,真不愧是天下奇才啊。

    单字解释: 司 马 懿 如 果 坚 守 不 出 诸 葛 亮 真 的 就 束 手 无 策 了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