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权臣董卓养成记:只是一介武夫,却为何能终结400年大汉王朝?

    2023.06.06 | 历史网 | 次围观

    简介

    说到董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东汉末年的奸臣。他不仅威胁皇帝和官员,而且随意屠杀百姓,可谓是恶毒十足。然而,作为东汉灭亡道路上的重要推手,董卓的生平值得后人细细研究。董卓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他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汉奸?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造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董卓的生平。

    以武为官

    董卓的一生可以说与“吴”有关。祖籍陇西县临洮县(今甘肃省岷县)。他的父亲董俊雅在任颍川县论石县尉时生下了他。住在我的家乡。秦汉时期有句谚语:“关西出将军,关东出臣”。书、礼、乐之教,故丞相之才多也。董卓生长在民风淳朴的西北边陲,性格也极为粗犷。他年轻时酷爱行侠仗义之风,以慷慨大义着称。

    董卓

    董卓年轻时游历羌人之地,与羌人一些有权势的首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旅行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务农。后来,他遇到的一些羌人投靠了董卓,董卓屠杀了他的农夫。牛来招待大家。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一般不能随意宰杀。董卓杀牛宴客,颇有侠义之风。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于是那些羌族好汉回国后拼凑了一千多头牲畜,送给了董卓。董卓由此名利双收,在西北颇有名气。东汉时期,有名望就可以做官。不久,董卓被郡守招为官,负责督导盗贼。后来,因为边区的胡人经常出来劫掠汉人,凉州刺史听闻董卓在胡人中很有名气,也很彪悍,就招他为己用,让他率领骑兵追杀寇略。

    野蛮人。

    第一次带兵出征的董卓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他打败了蛮族侵略者,一共斩杀了千余人,一举消除了边疆侵略者的危险。有了这个功绩,他很快就得到了别人的赏识,州长段炯向政府推荐了董卓。董卓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县官进入京城的政治中心,结识更多权势人物。推荐董卓的段炯很不一般。他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举荐,董卓到洛阳不久自然就得到了大人物的赏识,三皇子之一的袁开很快就立董卓为官。元奎

    之后,董卓的仕途开始一帆风顺。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人之子的身份被任命为羽林郎。羽林郎是汉代侍卫的称呼。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看守王宫,可别小看。这种侍卫之职,汉代公臣武将的人选往往是从宫中的这些郎官中选拔出来的,出任郎官是晋升仕途的重要程序。后来,董卓因武功出众被任命为武将,与张洹一起征讨并州。汉桓帝延禧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南匈奴、乌桓等部族,侵入东汉北部边疆诸郡。据史书记载,“五六千骑,或三四千骑,侵掠边境九县,杀戮百姓。当年秋,鲜卑引诱商军、安定羌人一起造反。东汉王朝为此焦急万分,迅速任命“三明”名将之一的张桓为护匈奴大将,统领幽、兵、梁三。董卓以武将身份跟随张洹平乱,这是董卓第一次参加重大战役。

    叛乱很快被张洹镇压。然而,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乱的羌人入侵三府地区,威胁关中,张桓派董卓、殷端会师。

    征伐羌人,此战汉军大败羌人,斩首万余人。立功的董卓回朝后受到重赏。拜为大夫,赏帛九千匹。但是董卓把丝绸都分给了部下,所以董卓发得到了手下将领的支持。之后,董卓先后任光武令、蜀郡北都尉、西域无极都尉,后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地方功臣。官方的。

    张欢

    从董卓的履历来看,他的仕途大部分时间都在军中,而他本人也常年生活在军中。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他的权力和地位,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战斗得来的。此时的董卓还是一个粗犷凶猛的武士。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他的性格,比如他的老上司张洹就不太喜欢董卓。退役时,董卓因欣赏张洹而派他去。其兄董卓带丝一百匹给张洹,张洹拒绝了,从此与董卓再无来往。不过,董卓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这要归功于他的“慷慨财大气粗”。性格。有了军队的支持,董卓的仕途会更加稳固。本来,董卓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在征战中度过的。然而,此时的东汉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董卓的一生。

    突变

    这一巨变就是黄巾起义的爆发。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一时间,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平叛成为东汉王朝的当务之急。汉灵帝派卢植(刘备的老师)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将士前往冀州平乱。

    陆植文武双全。他不仅通晓经史,行军排阵也颇有本事。他一路胜利征讨黄巾军,迫使张角等人退守广宗县(今河北邢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卢植得罪了汉灵帝派来监军的太监左峰。下令免去卢植的职务。卢植被免职后,汉灵帝任命董卓接替卢植平定冀州黄巾军的任务。

    黄巾起义

    按理说,身经百战的董卓应该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然而,董卓上任后,立即放弃了卢植围攻张角主力的作战部署,转而北上攻打张苞镇守的下曲阳郡。越不由得说,又折兵折将。朝廷再次大怒,下令免去董卓的军职,任命皇甫嵩为都统帅。董卓战败后,被押回廷尉受审,被判“死刑减一等”,与现在的“死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董卓的运气非常好。年底,黄巾起义被平定,汉灵帝高兴地宣布大赦天下,董卓被赦免出狱。

    董卓虽然被赦免,也失去了官职,但他很快又重新获得了重用的机会。黄巾起义虽然平息,但东汉战乱格局并未结束,各地叛乱不断。中平元年末,凉州又发生叛乱。凉州虽然在东汉历史上是叛乱频繁的地方,但此时的叛乱却不同寻常。不仅有大量的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加入,而且还有不少汉人和东汉基层官员参与了叛乱。提出杀宦官的政治口号。

    宦官是东汉官员腐败的重要推手。无论是官员、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们深恶痛绝。凉州起义军提出这个口号,非常合民意。所以,这次叛乱的规模特别大,逼得刚从汉灵帝过来的百姓,从胜利的美梦中惊醒,不断出兵镇压。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汉灵帝派车将皇甫嵩去凉州讨伐叛军。因罪被罢免的董卓被拜为中郎将,并作为皇甫嵩的辅佐一起出征。但此后不久,皇甫嵩因罪被朝廷罢免,汉灵帝又重新任命司空和三太子之一的张温为车兵将军,接替皇甫嵩。

    张温虽然位高权重,但不是军中出身,在军中威信不足。董卓并不怎么看好他。有一次张温召见董卓,董卓故意迟到,说话粗鲁。张温从军孙坚(即孙权之父)知道董卓为人狂妄自大,便向张温提议杀掉董卓以立军威,被张温拒绝。后来,董卓、鲍宏打败了凉州叛军,张温派大将周深前去讨伐叛军。董卓要同去,被张温派去攻打仙陵羌。董卓在攻打羌人时,不小心被敌人包围了。董卓灵机一动,假意在渭水筑坝,号称可以捕鱼为食,实际上却暗中率军从坝上撤退。这次战役,张温一共出动了六支军队。除了董卓大军安全撤离外,其余五军非死即伤。董卓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封为西乡侯。

    张文

    三年后,即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凉州叛军再次进犯三府地区,威胁京畿安全。反叛。此时的东汉千疮百孔,皇帝的威望和权力大不如前。董卓虽然是武者,但也隐隐感觉到了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卓的心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打算。.

    晚年的汉灵帝非常担心兵权下降,威胁到皇权。但形势危急,他不得不派人率军平叛。

    皇甫嵩、张温等人以忠义廉洁着称,但常年在大军的带领下,灵帝也为他们担心。在常年征战中,董卓在军中也有着很高的威望。每当朝中有大事,他总是仗着董卓的力气,但论性情,董卓不如皇甫嵩等人忠心耿耿。对此,灵灵皇心中是有顾虑的。因此,当董卓与皇甫嵩出门时,灵帝的身体开始逐渐恶化。他意识到有必要处理董卓的问题,于是灵帝下诏任命董卓为少府,意在招揽董卓入伍。来控制它。

    董卓当然知道灵帝此举的用意,但深感事态将大变的董卓不会轻易交出兵权。他希望在这未知的巨变中,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于是假意上奏灵帝,避讳手下将士不放,自己无路可走。这时,灵帝才知道,朝廷已经开始失去对董卓的控制。

    现在能够制衡董卓的,就只有皇甫嵩了。他是董卓的首领,手握兵权。皇甫嵩的儿子皇甫礼此时也看出董卓不听话,劝皇甫嵩趁机杀了董卓,以免后患。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不过他过于迂腐,遇到大事总是把效忠皇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大事面前缺乏决断的勇气。他认为董卓的生死应该由朝廷决定,不是他能决定的,所以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

    皇甫嵩

    董卓第一次入伍没有成功,灵帝没有放弃。他立即采取了第二个动作。他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特别强调董卓要把手下的士兵交由皇甫嵩管理。之前董卓曾经抗拒过一次灵帝的诏书,但是董卓不敢再抗拒第二次,但是他还是不愿意交出兵权,所以他做出了妥协,就是接受了并州牧的任命,但是“请求”皇帝允许他带着这些士兵去并州就任,然后董卓也不等汉灵帝的答复,就带着大约5000人的大军启程前往并州。

    然而,当军队到达河东县时,董卓并没有离开,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近距离观察一下洛阳朝廷的变化。不出意外,他就去并州上任。如果有什么大事发生,他可以趁机“做点什么”。

    董卓此时可以说是下了赌注。以他敏锐的政治触觉,他确信洛阳必有大事发生。这一次,董卓赌赢了。

    奸臣之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大将何进联合宦官杀了简硕,简硕立灵帝幼子刘协为帝,并控制了东汉王朝。大局已定后,何进的幕府袁绍趁机建议何进一举除掉所有宦官,彻底解决多年来危及东汉王朝的宦官问题.何晋也有这个打算,只是有些犹豫。见何进犹豫不决,袁绍给了何进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主意,那就是从外面招兵买马入朝,用兵恐吓太后和群臣,逼迫大家杀了自己的臣子。太监一举。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正好”董卓的军队在洛阳附近,于是派人将董卓征召到北京。

    袁绍

    接到圣旨的董卓大喜,当即率领大军向洛阳进发。不过,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董卓进京是引狼入室。洋兵必败。进谏大夫钟绍亲自领受。待董卓大军抵达洛阳城外,他亲自上前训斥董卓,令其撤退。

    可董卓此时又岂会如此轻易撤退,只是他现在也不敢轻举妄动,稍稍退了一步,退了二十里安营扎寨,以待时变。

    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走投无路的太监们决定与何进决裂。他们打算把何进骗到宫里杀了他。袁绍兄弟见何进被杀,率兵攻打宫门。太监们惊慌地劫持了何进。太后和皇上逃出洛阳。袁绍等人闯入宫中,杀了宦官。

    朝堂风云突变,董卓自然不能闲着,当即下令大军向洛阳进发,沿途打听消息,得知是太监张让等人劫持了皇帝又去了北蛮山,于是他赶紧派人到北蛮河山里寻找,终于找到了少帝和陈留王,并将他们带回了洛阳。

    北邙山

    至此,董卓如愿以偿率军返回洛阳,但他很快发现满朝百官满腹疑惧。董卓进京时,兵马不多,但为了迷惑朝中百姓,他让部下士兵白天大张旗鼓进城,晚上偷偷出城,再进城。白天,营造出董卓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兵源之感。不断的感觉。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立足,就必须多兵。何进死后,他手下的士兵现在都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董卓立即将他们召集到麾下。他来到洛阳,协助何进击杀宦官军。董卓利用自己的利益引诱丁原的大将吕布造反。杀死丁原后,率军投奔董卓。至此,洛阳的兵权已经完全掌握在董卓手中。

    不过,董卓虽然掌控着军队,但朝臣们还是对他十分忌惮。他们从心底里看不起董卓,尽管大军掌握在董卓的手中。于是,董卓趁机提出废帝之举。

    在古代,废立帝王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董卓之所以敢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扶持一个自己能左右的小皇帝,好有所谓拥护他的功劳;认清朝中反对你的势力,以便日后进一步铲除。果然,一大批人站出来反对废帝。比如汉末大军阀袁绍就极力反对董卓废立。但董卓手握兵权,谁也拿他没办法。董卓最终废掉了年轻的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董卓自封为尚书,从此在朝堂上横行霸道,一代奸臣诞生。

    刘变

    董卓入朝才几个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皇帝的权力丧失了,他成了权贵的傀儡。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地区各州县长响应号召讨董,组成联合军讨董。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但此时的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各路权势雄厚的诸侯也开始别有用心,纷纷将重心从扶持大汉转移到争权夺利。

    后因董卓与吕布关系不佳,王允成功说服吕布设计杀害董卓,一代奸臣终于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结语

    纵观董卓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董卓之所以成为奸臣,除了生性残忍、野心勃勃外,时代也是他成为奸臣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东汉历史上的汉末动乱,东汉王朝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才给了董卓施展抱负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时代的因素,董卓顶多就是领军大将的角色。他或许生性残忍,但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掀起如此大的风波,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

    单字解释: 权 臣 董 卓 养 成 记 只 是 一 介 武 夫 却 为 何 能 终 结 年 大 汉 王 朝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