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琅琊榜17:柳澄到底是不是梅长苏的人?第一次出现就已经给出答案

    2024.02.03 | 历史网 | 次围观

    在梁帝的身边,喜欢和稀泥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蒙挚,一个是太监总管高湛,还有一个就是中书令柳澄。

    他们三个,从不涉党争,只要皇帝问到有关党争的事情,他们的做法就是,不站队,不表态,和稀泥。但他们这样的态度,却让梁帝对他们信任有加。

    但他们三人也有所不同。

    当蒙挚知道了梅长苏要辅佐靖王之后,他的态度,就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偏向靖王的,只是掩饰得比较好,再加上他一直不涉党争,梁帝没有怀疑到他而已。

    而高湛是在形势已经很明朗,靖王夺嫡成功已经没有多大悬念的情况下,才毫无顾忌地偏向靖王的。

    但不管怎么说,蒙挚和高湛偏向梅长苏和靖王的态度,是很明显的。所以观众也更容易记住这两个人。可大家一直忽视了一个人。

    这个人在整部剧中,他的剧情都很少,但每一次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每一次都能扭转局面。这人就是中书令柳澄。

    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老头。整日乐呵呵的,就算在皇上面前失礼,皇上也从不怪罪。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吗?

    高湛凭借着他的高智商,在皇上身边多年,却依然宠爱不减。可中书令柳澄,又何尝不是。只因他的戏份太少,大家没有过多的注意。

    那问题来了,柳澄是不是梅长苏的人?他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梅长苏的人的?其实从一开始,柳澄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被推荐上位的沈追

    梅长苏带着飞流和黎纲第一次到靖王府去拜访的时候,誉王和太子也正在皇上面前吵得不可开交。他们都在向梁帝推荐他们觉得合适的户部尚书人选。

    户部掌管国库钱粮,关乎国计民生。可誉王和太子都把它当成了捞钱的好地方,怎么可能会不争呢?

    其实皇上都明白,太子和誉王是在推荐自己的人上位。他们两人谁也不愿让步,把梁帝的头都吵大了。梁帝只能叫他们先回去。

    这时,一直站在一旁的柳澄开始说话了,他先是认同两位殿下的举动,后又提醒梁帝户部尚书之位如何重要。在皇帝担心户部要乱套的时候,他马上补上一句看似无心,却很关键的一句话,

    “户部那边有沈追代理着呢,一时倒也无妨。”

    柳澄的这句话,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醒梁帝,户部还有一个做实事的“沈追”;二是直接夸沈追的能力。

    经柳澄这么一提醒,梁帝马上就在头脑里搜集“沈追”的资料。在所有世家子弟中,很少有向沈追这样的人才,皇帝以前还夸过他,而且现在的沈追还是户部三品侍郎。

    既然户部有这样现成的人选,为何誉王和太子都没有提到这个人呢?柳澄想了想说,兴许大家一时都没有想到。皇帝可不傻,笑着说,

    “你这个老家伙,一贯就是和稀泥,你当朕傻吗?想必他既不是东宫的人,也不是誉王的人吧?”

    “陛下,沈追出生尊贵,性情嘛,要比一般人傲慢一些,平素爱办实事,不善交际,所以跟二位殿下走得确实不近”

    柳澄似乎都是在说沈追的缺点,性情傲慢,不善交际,爱办实事。可这些确是户部尚书人选最重要的品质。只有拥有这样品质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既是如此,岂不正好呀”梁帝对沈追很满意。

    柳澄没有一句推荐,却成功地把沈追推上了“户部尚书”之位。

    这时镜头一转,只听靖王对梅长苏说:“沈追实在有幸,得益于先生的神鬼手段。”

    在此之前,靖王还在和梅长苏说,像沈追这样,既不是太子的人,也不是誉王的人,想要上位太难了。而梅长苏只说了一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可这边皇上敲定了“户部尚书”的人选,靖王那边就发出了感慨。可以推断得出,梅长苏已经把沈追要如何上位的安排,告诉了靖王。

    可根据剧情来看,推荐“沈追”的,也就只有柳澄柳大人,由此可以大胆推断,柳澄从一开始就是梅长苏的人。

    如果这件事情太单一,还不能证明柳澄就是梅长苏的人,那下面的事情,则能很好地证明。

    蒙挚的做法和柳澄如出一辙

    大家仔细看,柳澄推荐沈追的过程,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是的,这样的事情曾经就发生过,不过,主演换了一个人。

    太子和誉王曾经就像这次一样争吵过,不过上次是争着要去审理“庆国公”的案子。可他们各自打着什么样的小心思,梁帝心里清清楚楚。

    让誉王审,他肯定会想办法保住庆国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让太子主审,肯定是能株连多少就株连多少。

    总之,无论是让誉王审,还是太子审,都不会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去审。

    这让梁帝很是为难。

    这时,蒙大统领上线了,他在梁帝犯难之际,假装很不经意地说道:“庆国公权高位重,他的案子,就算三司会审,也总得有一个把持得住的皇子,出来主持才行。陛下,还是劝劝两位殿下,总得有人让步啊”

    蒙挚的话一说完,梁帝就表情严肃地转头盯着蒙挚看,这一看,把蒙挚都吓一跳,不由得把背挺直了。

    但这还没完,梁帝还走到蒙挚的身边,一脸疑惑地瞪着他。蒙大统领,不知所措,不停地转动着眼珠,最后鼓起勇气问梁帝,自己是不是说错了。没想到,刚刚还一脸严肃的皇帝竟然笑了,

    “你提醒了朕,此案需由皇族坐镇,但未必一定就是他们两个,景琰不是在京城吗?他那个倔脾气,正好用得上,对对对,就是他了。高湛,明天召靖王进宫!”

    发现没有?蒙大统领说的话和柳澄说的话,都有一个共同点:看似是在为皇帝考虑,其实是在悄悄提醒皇帝,被他忽视了的人。

    如果没有蒙大统领提醒,梁帝不会想到靖王;同样的,如果没有柳澄大人提醒,梁帝也不会想到沈追。

    这就是梅长苏的风格!他总是能让人不动声色地把事情给办了。而这个帮他办事的人,如果不是对他深信不疑,怎么可能愿意冒这样的险。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柳澄大人说的那些话,都是梅长苏教的,必竟这是他的强项。

    明目张胆地偏袒

    如果说,柳澄推荐沈追上位,还不能很明显地表示他是站在靖王这边的,那靖王和誉王为了赈灾之事,在皇上面前争吵时,柳澄可是明目张胆地帮着靖王的。

    誉王说他赈灾经验丰富,应该让他去。靖王说自己是没有经验,但可以学。柳澄大人马上站出来替靖王说话,

    “靖王殿下学习政务,上手极快,这一点颇让老臣佩服啊!”

    这是在承认靖王的能力!

    可誉王也不是吃素的,咄咄逼人,开始对靖王实行人身攻击,眼看就要戳到靖王的缺点,站在誉王身后的柳澄,急忙笑着大声咳嗽。把皇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朕的儿子们不贴心,你倒开心看笑话。”

    “陛下,殿下们不是不贴心,而是更贴心才对呀。老臣倒觉得,靖王殿下这个脾气好,有什么全都说出来,从来不打肚皮官司,即便说得不对,陛下您还可以教导他们不是”

    柳澄还说陛下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的两个儿子更闹腾。

    经柳澄大人这样一打岔,本来已经要引起皇上怀疑的“新的夺嫡之争”,瞬间就变成了父子,兄弟之间的正常吵闹。

    由此可见,柳澄从一开始,就是梅长苏的人,而且他的智商极高!怪不得,他的孙女最后能成为太子妃!

    单字解释: 琅 琊 榜 柳 澄 到 底 是 不 是 梅 长 苏 的 人 ? 第 一 次 出 现 就 已 经 给 出 答 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