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谈谈夏侯惇在三国演义中的定位:曹魏开国元勋

    2023.05.1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应该以演义来定一个人的强弱。我觉得应该按照作者(罗贯中)的意图来排名。他写了这本书,他应该拥有它。绝对完整的解释权!可惜他没有像《隋唐演义》那样给出准确的排名,而且他现在也不会说话,我们只能从文字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意思。

    夏侯惇的首战,就是对付“三国飞将”吕布,可惜字数极少——曹操大军追上了步征。”吕布笑道:“这出乎李儒的意料!将军把马放在一边。”曹操骑出,大喝道:“奸人!劫君流民,你往何处去?吕布喝道:“背叛主子的懦夫,何必说假话!”大战结束,李珏率军从左路进攻,急令夏侯渊迎敌。右面又是一声呐喊,郭汜率领大军追杀,曹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挡。夏侯惇抵挡不住敌军吕布,骑着飞马回阵。

    点评:这是曹操被埋伏、危在旦夕、败北的时候。这时候,无疑是一位英雄,同时也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作者会也只会安排这样的英雄登场,因为这段是虚构的——至少这段是(没有典韦、许褚、张郃、徐晃、张辽)。这场战斗是不公平的。首先是曹操遇到了埋伏。遇到伏兵,一千兵马可以吃掉一万敌人。其次,吕布率军前行,夏侯惇持枪出来,人数相差甚远。有人说吕布也是单马,这是不对的,因为书中有“兵马三路,势不可挡”的说法。由此可见,吕布是与李珏、郭汜一起冲锋的。就算是一对一,也不能说夏侯惇只和吕布交手了几个回合。书中有云:“大战未几回合,李珏率军左杀,急令夏侯渊迎敌。

    ”时间指的是从夏侯吕布大战到李珏和郭汜出来的时间,李珏和郭汜没有同时出来。这场战役的作者,无疑是要确立夏侯惇在曹军中的第一地位,就像关羽在西蜀一样。同时,也确定了夏侯渊和曹仁的地位。在这危急时刻,曹操只会派出两人相继迎敌。作者无疑是想告诉大家曹操对二人的信任。

    夏侯的下一场战斗是对阵徐荣。原文是这样的:忽然一声呐喊,一群人马冲了过来:是徐荣从上游渡河追击。操正急,只见夏侯惇、夏侯渊率领数十骑飞来,叫道:“徐荣不要伤我主!”徐荣赶到夏侯惇身边,夏侯惇拿着枪迎了上来。交出马匹后,敦将徐荣刺在马下,杀了其余的士兵。

    点评:又是危急时刻,生死攸关之时,依旧是夏侯惇!!!如果说上一战夏侯惇的地位还存在争议,那么这一次罗贯中无疑是要让大家打消这个疑虑。这一次夏侯惇不仅救了曹操,还打败了追兵,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数次斩杀敌将。

    第三战张辽:臧霸出战朔。曹军内乐出入迎。两马相遇,双枪齐举。三十多战,胜负已无关紧要。夏侯惇拍马出援。吕布前去张辽阻击。吕布大怒,挺直画戟,冲出阵外。夏侯惇、乐进全走,吕布隐去。曹军大败,退后三十、四十里。军队的布。

    点评:吕布在演义中的生存时间并不长,与曹操的战斗是吕布战争生涯中唯一的亮点。既然作者要树立吕布三国第一的形象,就应该加以点缀,所以这场战役的主角就是吕布,夏侯只是陪衬,输了当然,但是作者让他输的很光荣,夏侯的战友是乐进,吕布这边是张辽,再加上臧霸。

    作者在捧吕布的同时,也给了夏侯足够的面子,这也在无形中证明了作者对夏侯的肯定。

    第四局:夏侯惇VS乔睿》袁术之出兵,命大将乔睿率领五万大军为先锋,两军在寿春界会师,乔睿先出,与夏侯惇大战。不三路,夏侯惇把他打死。蜀军大败,跑回城里。

    点评:我们不知道乔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罗贯中虽然给了他将军的称号,但是小说里连名字都飞扬的将军,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谁杀了乔锐,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小说中把这个功劳记在夏侯的头上,多多少少是对夏侯的一种肯定。

    第五局还是对付吕布:曹操兵急马乱,彪军南来,乃夏侯惇率军前来救援,阻止吕布迎战。黄昏时分,大雨倾盆,各自引兵散去。

    点评:罗贯中多次让夏侯和吕布发生碰撞,足以表明他对夏侯的肯定和钦佩。而这一次虽然不是一对一的战斗,但夏侯在没有优势(甚至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和吕布战成了平局。

    第六战是夏侯演义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罗贯中对夏侯的充分肯定。也就是说,罗贯中通过这座桥,告诉了所有读者夏侯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就是夏侯在风云榜上的位置。

    夏侯惇率军前行,遇上高顺军,拔枪策马出战。立顺迎敌。两马相遇,大战四十、五十回合。高顺抵挡不住敌人,败下阵来。敦策马追上,绕阵而行。不死心,绕阵追杀。曹兴在战中见了,偷偷拿起弓搭箭,慈祥地看了他一眼,一箭射中,正中夏侯惇的左眼。

    顿大叫一声,连忙用手拔出箭矢,眼睛都不想掏出来,而是喝道:“父精母血,莫废!”.防不胜防,被射穿脸,死在马下。两边的军士见状,全都惊呆了。点评:正史中并没有夏侯吞目的记载。作者编造了这样一段话,让夏侯在曹兴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杀了他,“两边将士见状,无不震惊”,是罗贯中想让所有的读者都有夏侯的心态。小说当然有作者的用意,而作者这段话的用意无疑是在歌颂夏侯——毛总纲曾在这段话里攻击罗贯中美化夏侯。电影中的boss,打不倒的时候一般都是眼睛受伤,然后“惨死”。夏侯能在这种情况下反败为胜,不仅勇敢,而且可怕!!另外,高顺的等级应该比张辽高。网上夸他的人很多。书中有一段话为证:“但传高顺率张辽攻打关公寨,吕布亲自攻打张飞寨,关、张各出战,玄德率两军迎战。”高顺即使面对张飞也不是无敌,但也打不赢:“一队人马到了,首将是张飞。高顺出去迎敌,打不赢。”“

    第七战不算是夏侯之战。权全引文如下:(吕布)不听宫中之言,引兵出战,持戟大骂。许褚便出去了。共战二十场,不分胜负。”曹操说:“吕布自己是打不过的。遂遣典韦助,二将攻之。步哲拦不住,拉马回城。

    点评:许褚刚出道,这一战应该说是为许褚量身定做,和吕布大战20回合,不分胜负!至于六对一,也不能说只有他们六个人才能打败吕布,只能说“吕布一个人打不赢”。

    第八战可以说是两大强者的碰撞——夏侯对关羽!

    次日,夏侯惇率领五千大军迎战。关公不出来,惇连辱城下人。关公大怒,率领三千大军出城迎战夏侯惇。大战十余回合后,敦拨马而去。关公来,敦战而去。关答应赶路二十里。又恐迷失方向,举兵而回。只听一声炮响,左边是徐晃,右边是许褚。两军阻拦,关公带路。关公过不去,收兵而回,徐晃、许褚赶来大战。关公奋战杀二人,率军回下邳,夏侯惇又停战。公战傍晚,无路可退,只得了一座土山,率领大军驻守山顶,权得休整片刻。

    点评:这是夏侯佯败。之所以让夏侯出去,除了夏侯的武力值(不仅要能和关羽对战一定回合,还要能抗住赤兔马的快速突袭),也说明夏侯足够机警了,就像放了博望的赵云——赵云只打了几个回合就走了,而夏侯打了十几回合(这个不好评论,因为都是诈败)。战九:还是这两个家伙!

    使者从怀中取出公文,对夏侯惇道:“丞相敬爱关将军忠义,恐被路关截断,特遣文出处。”敦曰:关杀路卫,丞相知否?”使者曰:“此事不知。”顿曰:“吾当活擒之,去见丞相,放之。”关公怒道:“我不怕你!拍马提刀,直取夏侯惇。顿举枪迎接他。两马相遇,战事并不顺利。忽然又一个飞了上来,喝道:“二将军,休息!””惇停枪问使者:“丞相吩咐捉人吗?

    点评:关于这场战斗的解释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有详细的描述。很多人(包括支持夏侯的战友)都说我在夸大其词。

    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实在找不到作者。有可能故意编造这一章有其他用意,目前还没有人做出足够有力的反驳——希望不是我写的太垃圾没人关注了。欢迎大力指正和指教。兼:过五关斩六将,是作者虚构的一段话,歌颂关羽的勇敢和忠诚。如果夏侯的武功不比关羽高一级以上,光用“战无十”还不足以说明关羽的勇猛。想要表现关羽的忠心,可以让关羽擒拿夏侯,放了他。夏侯虽然带了一群人,但从“敦持枪迎”、“二马相会”可以看出,他是孤军奋战,并不是以人数取胜。另外,从两人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夏侯对关羽的轻视。夏侯口口声声说要活捉关羽,关羽却说:我怕你!夏侯语气占了上风。见过打架的,打过架的都知道,越是说我不怕你,人家越是怕你。艺术来源于生活,罗贯中虚构的这段话无疑来源于生活。

    还有一场欺敌之战,夏侯也被卷入其中,只不过这一次被引诱的是夏侯惇,而赵云就是诱饵。虽说夏侯举关羽时“战了十余回合”,而赵云举夏侯时“未计”,但因为都是诈败,没有可比性。据说夏侯在关羽手下打了十几回合,而赵云只能打。想在夏侯手下几招也不现实,就算说夏侯比赵云强,那也是牵强附会。

    综上所述:夏侯惇在演义中的地位在曹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在西蜀也是不可多得的对手,至少不逊色于关羽,甚至可以毫无保留的说夏侯惇的武力比关羽的还要高出一个层次不止!

    单字解释: 谈 谈 夏 侯 惇 在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定 位 曹 魏 开 国 元 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