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

    2024.03.10 | 历史网 | 次围观

    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其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以万计,这造就了无数古代名将。那么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呢?我以为非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韩信莫属。

    我们不妨拿几个名气比较大的将领和韩信比一下。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齐国人,在吴国为将,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兵法》的确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伍。然而孙武只能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在军事实践上却未有什么有名的战例见于史料,《史记》上只是说:“(吴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并没有把功劳都归于孙子,只是说他贡献很大而已。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由于战功卓著,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任秦国国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只可惜,白起功高遭忌,被秦昭王赐死,未能最终活着看到秦国统一六国。若单以战术层面而论,中国古代无人能过之。白起最遭诟病的就是他为人狠毒,长平一战,竟将赵国降卒45万人全部坑杀,未免太过残忍。此为为将者大忌。

    霍去病当年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何等豪气!只可惜他仍然勇猛有余,谋虑不足,而且英年早逝,否则就比较完美了。

    然而,一旦诸葛亮亲自领兵作战就比较平庸了。他用兵一向谨慎有余,奇略不足,公元228年首次北伐进攻魏国时,他手下的将领魏延大胆提出率一万轻骑出子午谷偷袭关中,直捣魏都长安,这不失为一个奇计,但诸葛亮却不敢用险,未予采用,结果采取自认为最稳当的路线,出陇右,切断魏国与河西地区的联系,再徐图关中,他五次伐魏,路线都差不多,都以失败告终,总是打不过那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些都是说打仗不能堂堂正正,中规中矩,战术要富于变化,以奇略取胜,而这恰恰是诸葛亮所短,因此,他屡战屡败,当在意料之中。

    换句话说,作为一名武将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个人贡献率,历史上没有人能超过韩信的。

    当年,刘邦被项羽打发到汉中那个穷乡僻壤作“汉王”的时候,身边能算得上人才的只有张良、陈平而已,但两人虽然足智多谋,却都是文人,领兵打仗不行;而刘邦手下所谓的武将都是他当年从老家带出来的酒肉朋友,这些人不是流氓就是混混(如樊哙就是个狗屠),根本上不了台面,不要说统帅千军万马,就是打一场像模像样的仗都成问题。如果不是秦军主力被项羽吸引在潼关一线的话,凭刘邦这点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偷袭武关得手进而占领咸阳。

    总算刘邦有点自知之明,乖乖的让出关中,没敢拿自己这帮人和项羽的精兵强将硬碰硬,否则一交手会让人家一鼓而灭。

    刘邦呆在汉中,把项羽恨的牙痒痒,整天都梦想着离开这个鬼地方,打败项羽,去做皇上,可是他和他的手下却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很多将领和士兵思乡心切,纷纷逃亡。

    这个时候,韩信出现了。

    韩信虽出身布衣却自视极高,《史记》说“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塚。”可见其志向远大。从他甘受胯下之辱也能看出这一点------他不愿小不忍而乱大谋。

    颇有戏剧性的是,他最初投奔的人正是被他后来设十面埋伏消灭的项羽,项羽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职务,相当于贴身卫士,这对项羽来说已经算高看他一眼了------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没让他当大头兵已经相当不错,换了别人肯定会沾沾自喜一番。然而对韩信来说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韩信曾做过努力,向项羽提出过作战方面的建议,但贵族出身的项羽根本看不起出身布衣的韩信,他怎会采纳一个普通卫士的建议呢?于是韩信含恨离开项羽的部队。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刚从汉中出来办事的张良,张良慧眼识英雄,大力推荐他去投奔刘邦,并为他写了举荐信。

    如果没有萧何那出“月下追韩信”,真的很难想象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汉朝十有八九就不会出现了,我们也就不会叫作“汉族”。

    我们可以想象当刘邦在拜将台上郑重地将大将的印信和剑交给韩信时在全军所引起的震惊,那肯定是全体为之哗然!因为当时搞得有点像美国的奥斯卡开奖仪式那样,事先谁都不知道要拜谁,樊哙等跟随刘邦多年的将领人人都以为要拜自己呢!可是最后却拜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穷书生韩信!恐怕当场就会有几位气得晕倒!

    韩信首先断定,当今能够跟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接着他问刘邦:“您觉得您跟项羽比,哪一个更勇猛强悍呢?”刘邦“默然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说:“我也是这样看。”接着他却话锋一转,说项羽必败于刘邦之手。为什么呢?他将项羽和刘邦做了对比:

    项羽为人有礼貌,对手下十分仁爱,有人受伤他会含着眼泪给送汤送药慰问。可是当手下立了大功,应当加官进爵时,他却舍不得封赏人家,这样手下怎么会为他效死命呢?所以他的仁爱不过是“夫人之仁”而已;而刘邦虽然平时对手下呼来喝去,侮慢无礼,但如果有人立功,他赏赐起来非常大方,因此部下对他忠心耿耿。

    项羽残忍杀害了楚义帝,又对所过地方烧杀抢掠,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大失人心,百姓对之恨入骨髓;而刘邦刚入关中就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很得人心,秦地百姓唯恐刘邦不做秦王。

    因此,刘邦只要与项羽相反,大胆破格使用各类人才,以天下土地封赏功臣,何愁项羽不灭?

    然后,他又指出了具体的战略进攻方向:必须先夺取关中(陕西),以之作为根据地,然后向东发展与项羽争夺天下。

    韩信的确具有非凡的战略头脑,因为关中是当时天下第一战略要地,是秦国赖以崛起的地方,关中地区不仅十分富庶,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整个关中处于渭河河谷中,四面皆为群山,只有东面一面向敌,而且有函谷关这样的天然屏障作掩护,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一旦占据这里,相对其他诸侯就拥有了天然的地理战略优势。

    韩信一席话过后,刘邦大喜过望,对韩信相见恨晚,这时他才相信,韩信是一个旷世奇才,于是放手把军权交给韩信。

    汉中和关中平原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山脉―――秦岭,古时只有几条小道能够翻越秦岭沟通两地。栈道和陈仓小道都是其中之一。栈道正式名称叫褒斜道,是当时最常走的路线,在关中一侧的出口是斜谷关,而陈仓小道在其北侧,出口在陈仓渡口,二者相距70公里。

    韩信带兵偷渡陈仓,闪电般出现在关中平原,章邯等三个被项羽留下来监视刘邦的秦朝降将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击败,刘邦轻松的占领了关中。

    说起来,刘邦能如此轻易得到关中源于项羽犯的错误。

    项羽一生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项羽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放弃关中,定都彭城(今徐州)。当初就在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决定离开关中返乡时,一个姓韩的书生(不是韩信)曾力陈关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劝项羽不要离开,想不到项羽却说出一句让人跌破眼镜的话:“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谁人知者?”我的天!这哪里像一个一统天下的君主说的话,简直就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的见识!难怪韩生慨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韩生当然是被项羽放油锅里烹了,而项羽则得意洋洋的衣锦还乡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在战略上简直是幼稚的可笑。

    韩信在占领关中后的采用的策略同样显示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他让刘邦率领主力出函谷关向东缓慢进攻河南吸引项羽主力,这样刘邦即使打了败仗也可很方便的退回关中;而韩信自己则率领一支偏师向北进攻赵国和燕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得手后,并没有马上挥师南下增援刘邦,而是径直向东,进攻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这样就在北、东两个方向对项羽形成了侧翼包围,这种打法非常高明,古今中外战争史中,取胜一方大多采用这种中路吸引,两翼包围的战法,这种战法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上都很适用。

    日军从东北进攻中原时,也是分兵三路,中路进攻华北,东路进攻山东,西路进攻山西,占领了山西和山东,就对华北平原形成包围之势,华北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很快沦陷。

    占领侧翼,就可免除中路我军的后顾之忧,又可对敌主力形成包围,因此占领侧翼对取得全局胜利至关重要。

    我之所以推崇韩信,就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绝大多数武将所缺乏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在战术上,韩信同样是一位天才。

    韩信本身精通兵法,但他却从不拘泥于兵法,而善于灵活运用。比如井陉之战,韩信领兵两万进攻赵国二十万大军,他违背兵法常识背水列阵,却大破赵军,擒赵王歇。战后有将领不解的询问,韩信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是不宜背水列阵的,可是我现在带的兵士既少又弱,战斗力较差,背水列阵就是要让他们没有退路,才能拼死一搏,因此才能创造以两万杂牌军消灭二十万精兵的战术奇迹。

    韩信很善于利用巧妙运用自然条件作战。公元前203年,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潍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潍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那样出类拔萃,而且最终翦灭群雄,一统天下,获得全功,是当之不愧的古代第一名将。

    可是,令人慨叹的是,韩信这位古今罕见的名将最后却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

    汉高帝十年(前196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当时刘邦正领兵讨伐造反的将领陈狶,吕后与相国萧何密谋,将韩信诱至长乐宫钟室杀之,并夷灭宗族。当初,韩信能被刘邦重用正是靠萧何的举荐,而最终他的死也正是由于萧何的计谋,这就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首先,韩信在政治上过于幼稚。

    他没有认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万世不易的金科玉律,自古功高震主者皆有性命之忧。对韩信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刘邦手下的将领中,韩信完全是一支独秀,能力过于突出,贡献实在太大,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绝不可能打败项羽,正所谓“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其他将领在各方面与他相差太远,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且在长期征战过程中,韩信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在军队中树立了极高的个人威信,深得基层军官和广大士兵爱戴,而这正是做君主的最为忌惮的。如果碰上向赵匡胤那样比较仁厚的君主还好,搞一个“杯酒释兵权”,双方不伤和气。可是韩信偏偏遇到的是流氓出身、心狠手辣的刘邦。

    刘邦想杀韩信绝不是一天两天了。想当初,韩信打下齐国后,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为由,向刘邦伸手要官,要求作齐国“假王”,而当时刘邦刚刚被项羽打得大败,狼狈不堪,正日夜盼着韩信去救援,万万想不到他却来这么一手,竟然在主子陷入困境的时候赤裸裸的进行要挟!可以想象刘邦当时肯定气得恨不得将韩信碎尸万段!

    然而刘邦不愧是奸雄,脑筋转得飞快,他懂得在这个时候绝不能得罪韩信,何况还有张良、陈平的提醒。他不仅没有将韩信治罪,反而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马上下令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立刻派兵前往救援。

    毫无疑问,从那一次起,刘邦就对韩信起了杀心。只是,他很有耐心,甚至一直等到夺取天下以后他都迟迟没有下手。

    韩信并非没有机会摆脱身首异处的命运。

    第一次是在做了齐王之后,此时他实际上已是一方诸侯,拥有富饶的齐鲁之地而且手握重兵,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实力。他倒向项羽和刘邦中的任何一方,那一方都必然会取得胜利。如果他想独立成为第三方势力,那么无论刘邦和项羽都奈何不了他。

    最佳的策略就是,不公开与刘邦决裂(以防止刘邦项羽联合起来),但就是不支援他,坐山观虎斗,等到刘邦和项羽打得两败俱伤,突然出兵,就能够轻而易举将二者消灭,一统天下。

    当时就已经有聪明人看出了这一点,盱眙人武涉受项羽之托游说韩信反汉投楚,齐人蒯通则劝韩信独立。

    韩信对于武涉的游说不屑一顾----因为他投过项羽,了解他的为人;而蒯通的劝说显然使他有些动心:自己做皇帝,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看到韩信犹豫不决,蒯通接连劝说他三次。

    在汉朝建立,天下统一后,韩信仍有可能保全首领,颐养天年。因为刘邦固然对韩信起了杀心,但一方面觉得韩信功劳很大,心中不忍,另一方面当时韩信也没有真正谋反,所以刘邦只是将韩信的官职一削再削,开始封齐王,继而改为楚王,又将为淮阴侯,地盘越来越小,但始终没有下决心杀掉韩信。

    如果韩信能效仿张良(张良在胜利后就出家当老道云游天下去了),交出兵权,告老怀乡,老老实实在家一呆,不问世事,刘邦很有可能会放过他

    可是韩信却偏偏不明智,对刘邦削自己的官职耿耿于怀,心生谤怨,甚至真起了反心,在部将陈豨拜为钜鹿守向他辞行时,公然鼓动他谋反,说自己要为他做内应。后来陈豨果然谋反,韩信则因有人告密而被杀。

    在最应该反的时候(天下未定,手握重兵)不反,却在最不该反的时候(天下已定,无权无兵)要反,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刘邦因猜忌韩信,想逮捕他,却怕打不过他而不敢用兵,便采纳陈平的计策宣称要到楚地游云梦泽。云梦泽在韩信的地盘,他自然应该接驾,但韩信因心中有鬼,担心刘邦会对他下手而忐忑不安,这时有手下给他出主意说,皇上最恨钟离昧,你若把他献出去,皇上肯定高兴就不会对你不利了。韩信居然听信如此愚蠢的注意,逼钟离昧自杀,把人头献给了刘邦,而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尽管没杀他,但把他降为淮阴侯。

    韩信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真正在意的是他这个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而不是一个四处逃亡的犯人。出卖了钟离昧不仅保不住自己,还落得个卖友求荣的坏名声。从这件事也看出来韩信的人品是在不怎么样。

    导致韩信身败名裂另一个原因就是韩信的性格。

    韩信这人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对别人都瞧不起。当初不名一文时是这样,成名后更是这样。

    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他年轻时肯定就比较孤僻,不合群,整天不是躲在屋里读书,就是挎着口宝剑在街上悠闲地溜达,宁肯到处蹭饭也不屑于做点小商小贩挣点钱-------因为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大事的。他的同龄人肯定都瞅他别扭,所以才会发生小混混找他碴让他钻裤裆的事,但韩信倒真是做大事的人,大丈夫能屈能伸,他还真就从人家胯下钻过去了,要换别人,早就怒发冲冠挥剑跟人动手了。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一次出去溜达路过樊哙府上,樊哙十分恭敬地跪拜送迎,自称臣,说:“大王乃肯临臣!”韩信出门后,竟慨叹道:“生乃与哙等为伍!”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跟皇帝说话尚且如此倨傲,对其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了。所以,当吕后要杀他的时候,连个为他说好话的人都没有。

    中国人向来以谦逊为美德,最讨厌的就是骄傲自大,趾高气扬的人,而韩信恰恰正是这种人,所以他这种不讨人喜欢的性格必然使自己在人群中十分孤立,在大臣中难以找到同党。中国自古是一个求同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那么他就比较危险,如果这个人还不谦虚,那就简直危险至极,很容易成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目标,所谓“廉受益,满招损”。在君主面前就是更是这样,本来刘邦就猜忌他,他不但不谦虚谨慎,相反还居功自傲,自吹自擂,贬低皇上,这不是找死么?

    对此,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最后评论得很中肯: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两妇人分别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单字解释: 谁 是 中 国 古 代 第 一 名 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