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楚汉名将韩信悲剧结局的原因,在于不会识人

    2023.06.09 | 历史网 | 次围观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若说韩信是千古一将,并不为过。韩信的确可以做许多为大将者的老师。

    可是韩信的结局确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以韩信的为人,真不应该落得这个下场。那,又应该怪谁呢?刘邦是一代雄主,但又是地道的无赖。他狡黠无比,但又善于审时度势,听取别人的意见。当听到韩信派信使请求汉王委任他当“假齐王”的时候,汉王一听,大怒,想你小子胆也忒大了,也敢称王了。刘邦想当着信使的面大骂韩信,发一通脾气。可是陈平却在暗中踢了他的脚,提醒他:时候不到,韩信还大权在握,用得着,别得罪了他,现在不忍不行。刘邦不愧脑子转得快,改怒为喜:“别说假齐王,今天我要封你们韩将军为真齐王!”这汉王知道拢着韩信。可是,这时候汉王开始提防韩信了。今后,韩信越是功劳大,也就越离倒霉不远了。

    其实,能够拯救韩信的人是存在的,那就是蒯彻。蒯彻,《汉书》中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讳而被后世称为蒯通。蒯通的才能可以和张良媲美,就是因为他对天下的人和事看得极准。就是他帮助韩信当了齐王。于是,他又给韩信出谋划策,让韩信称王,这样,强大的齐国建立起来,汉王和西楚霸王都得有求于他,齐国正可左右逢源。可是韩信犹豫了半天,还是说:汉王待我知遇之恩,我怎能背负汉王!蒯通一听,马上就逃跑了。

    放着蒯通这样明白谋士的话不听,韩信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因为蒯通深知汉王的为人。而韩信只知道为将之道,却根本不知“侍君之理”,根本不知道帝王心里想的什么。颇知兵的韩信由于颇不知人,职位一降再降,贬至淮阴侯,被一再猜忌而被迫预谋反叛,最终被吕后在刘邦出行的时候诱捕剪除。

    人是要讲忠信的,可是更要选择好对象。刘邦这样的人,可以和敌人一块儿吃自己父亲的肉,可以在被敌人追得紧迫的时候,将自己的亲生子推下车而让车子跑得更快。又有什么不忍心杀掉一个引起他猜忌的人呢?至于说韩信所不忘汉王的恩德,那不过是被刘邦的小恩小惠蒙住罢了。

    韩信可能兵书读的太多了,他能在战争中“知彼知己”,却不能在处理与人君的关系上知彼知己,更不谙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为臣之道,更不知道刘邦流氓的本性。所以,陶朱公范蠡知道和越王只能同贫贱,不能共富贵。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带着西施成功逃脱,远走高飞,落得逍遥自在;也有历史书的观点,认为范蠡怕越国重蹈吴国的覆辙,就把这个叫做施夷光的绝色美女一起带走了。另一个功臣文种却不谙此理,被勾践所杀。留侯张良也是看到秦王暴政被推翻,替韩国报了仇后,目的达到,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去了。

    韩信一点在朋友道上不够意思,没有心眼儿,在被审讯的时候也不替朋友保密,供出蒯通给他出的主意。蒯通也被抓住了,性命难保。刘邦在准备烹他之前问他,你为什么帮助韩信谋反,蒯通面对油锅说到:您知道“桀犬吠日”吧!您是日头,您别怪我,我就是桀的那条狗,实在是各为其主啊!刘邦一听,觉得倒是有道理,就放了他。

    蒯通之所以能逃脱鼎镬之灾,未被五刑,除了蒯通的脑子机灵活络,更重要是蒯通读的书多,知道的道理也多,还给刘邦上了一课。这两下子比韩信强多了,还在关键时候救了自己的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书中说蒯通还是被刘邦杀了。所以蒯通的结局其说不一。

    朗夫深感韩信乃是英雄,但终归末路,吟诗一首以悼韩信:

    拜将台前清风吹,

    世史钩沉或可追。

    十面埋伏遗楚恨,

    一条栈道揭汉帏。

    襟前箪食莫能忘,

    胯下辱仇论和谁。

    憾不能用蒯通计,

    剑已出匣岂能回。

    单字解释: 楚 汉 名 将 韩 信 悲 剧 结 局 的 原 因 在 于 不 会 识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