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开元盛世-中国封建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伟大年代

    2024.01.1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序言

    开元盛世是指公元713年至741年,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治理下出现的近三十年的繁荣盛世。

    因为李隆基年号开元,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史书记载,开元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两个“空前”足以说明帝国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甚至不夸张地说,开元盛世放在整个封建史都是数一数二的。

    那么开元盛世到底“盛”到什么程度,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713年开元之初的激荡年代。

    先天政变,侄杀姑母的盛世开端

    公元705年,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宰相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后退位,唐朝进入到一个短暂的混乱期。

    先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拥立李显复位的张柬之等元老重臣,之后韦后又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李显。

    710年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铲除韦武集团,拥立李旦复位,国家权柄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掌握。

    为了争夺最高权力,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展开明争暗斗,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求政局稳定。

    但太平公主却忌惮李隆基的英明神武,一心想将他拉下马,并屡次在李旦面前进谗言,可李旦不为所动,干脆一咬牙,在公元712年把皇位直接禅让给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可太平公主却丝毫不收敛,依旧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并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满朝文武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姑侄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战一触即发,713年七月,李隆基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面对敌人的咄咄紧逼,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出其不意。

    李隆基先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进入宫廷,逮捕并杀死萧至忠、岑羲等六名太平公主集团的宰相要员。

    太平公主则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后才出来,结果仍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自己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数十人被处死。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一举剿灭盘踞朝堂十几年的太平公主势力,至此长达八年的后武则天混乱时代终于结束。

    李氏皇权得以稳固,李隆基雄心勃勃的准备开启新的辉煌,大唐帝国迎来了黄金时代。

    贤臣宰相最璀璨的年代

    李隆基虽然年轻,但却极有胆识魄力,深知用人为治国之根本,而且很善于发现人才。

    他继位后第一个提拔的宰相是姚崇,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整顿吏治,淘汰冗职,为“开元盛世”奠定政治和经济基础,在执政三年期间被誉为“救时宰相”。

    716年宋璟接替姚崇,宋璟的特点是公正无私,直言纳谏,甚至李隆基本人都很忌惮,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同时两人与房玄龄、杜如晦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从公元720年,李隆基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通晓治国方略,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其中,开元最后名相张九龄是西汉三杰张良后裔,为人聪慧机敏、富有胆识远见、不依附权贵,而且看人极准,在安禄山未发迹时就预言其谋反之相。

    在一干名相辅佐下,李隆基整顿吏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一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官职一律裁撤,限制进士科及第人数,提高官吏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节省政府支出。

    二是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惩治违法官吏。

    三是恢复唐太宗以后废弃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通过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

    同时李隆基重视县令这一职务,他认为郡县官员作为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他们代表国家形象。

    所以,李隆基经常亲自出题考核他们,以此作为升迁罢黜的依据。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才出现政治清明稳定的局面。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

    李隆基通过先天政变稳固皇权,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实施革新,政治的安定带来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农耕技术得到提高,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以及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李隆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清查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帝国财政变得丰裕,粮仓充实,物价十分便宜。

    据杜佑《通典》所记: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农业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兴建拓展了耕地面积,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达6.6亿亩(当下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量为9亩,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人均1.4亩。

    同时开元时期商业也被鼓励发展,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例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尤其是长安城成为远东、西域、中亚、波斯、阿拉伯乃至欧洲等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据史料记载: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物产丰富,商业繁茂,交通发达、社会安定。到开元二十年,唐朝总人口已达到八千万,是唐初的1.5倍以上。

    后来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是这样描述开元盛世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可见开元时期的繁荣盛况。

    巩固疆域,万国来朝

    唐朝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等几代帝王的努力,帝国领土四处扩张,突厥、朝鲜、越南、西域等均臣服于大唐,到开元初年已处于守势。

    西南的吐蕃再次强大,成为唐朝的严重威胁,同时,后突厥在漠北复兴,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

    唐朝初期实行亦兵亦农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到李隆基时期,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已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723年,李隆基接受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募兵制,从关内招募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

    这次改革是从兵农结合的半职业化府兵制转向职业军人的雇佣兵制,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

    而募兵制下的雇佣兵通过集中的专业化训练提高了战斗力。

    同时李隆基从东北、西北到南方设立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

    开元四年(716年),唐军攻破吐蕃,解决西南危机,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开元五年,李隆基收复陷于契丹二十一年之久的辽西十二州,于柳城(今辽宁朝阳)设置营州都督府。

    同时又在更遥远的东北设置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开元鼎盛时期,唐朝势力延伸至中亚绿洲地区,建立了南至越南北部、北达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吉林黑龙江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帝国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形成“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

    小结

    开元盛世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时代,在封建史具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君主专制的制度基础,过于依赖帝王的能力水平,所以开元盛世有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李隆基执政前期明察秋毫,锐意改革进取,创造辉煌盛世,然而承平日久,李隆基志得意满,懒惰懈怠之时,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悲剧。

    单字解释: 开 元 盛 世 中 国 封 建 史 上 最 辉 煌 璀 璨 的 伟 大 年 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