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还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2023.02.2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人们沉浸在对光绪皇帝去世的哀痛之际,一则更加匪夷所思的消息传遍大清国。慈禧太后,竟然在光绪帝去世的翌日,于1908年11月15日的未正三刻(下午17点),在紫禁城的仪鸾殿中静然离世,享年73岁。两位统治者去世的时间,相差仅仅11个时辰,犹如一出巧合的戏剧。

    紫禁城的决断:新帝继位与光绪皇帝的最后时刻

    1908年11月14日,紫禁城内一片肃穆的氛围,光绪皇帝的生命垂危,而国家的未来也随之悬而未决。庆亲王、醇亲王、恭亲王、袁世凯、张之洞等重要人物齐聚慈禧太后所在的仪銮殿,研讨着国家大事。太后的声音压制着静寂,突然,慈禧提出了一个让众人吃惊的建议:“我们应该让溥伦成为新皇帝。”

    庆亲王立刻提出反对,他认为应该立溥伪,因为溥伪是道光皇帝的长支,将皇位还给长支可以对祖宗有个交代。醇亲王支持庆亲王的提议,使这一建议成为多数票。然而,慈禧并未言语,她的目光停留在庆亲王身上,然后她决定表明自己的想法。

    “之前,我将荣禄的女儿许配给醇亲王,是希望将其长子立为嗣子,以此作为对荣禄一生忠诚朝廷的报答。荣禄在庚子年间保护大使馆,努力维持大局,国家没有危亡,荣禄功不可没,因此今年三月还加封特殊恩惠给荣禄夫人。现在立醇亲王的儿子,即加封醇亲王为监国摄政王,这个职位高于之前的议政王名分。”

    这番话改变了庆亲王的立场,他意识到慈禧的意图。醇亲王也跟随慈禧的决定,接受了这个结果。事实上,慈禧的意图早在几天之前就已经明显,她将溥伪接到皇宫进行照顾,她已经计划好了这一切。新皇帝人选确定后,消息很快传达给了光绪皇帝。令人意外的是,光绪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现出了乐观和宽容的一面,他高兴地表示:“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太后不必顾虑,这个主意很好。”

    尽管他提出了立年长皇帝的愿望,但他也称慈禧的决定“很好”。或许多年来对慈禧的服从已经成为习惯,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反驳慈禧的话,而是坦然接受了决定。随着光绪皇帝的最后一声呼吸,紫禁城内弥漫着深沉的悲伤。清帝国也在这一天的决策中,为自己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伪,开启了新的篇章。

    绝世权谋:慈禧太后的最后时刻与权力传承

    紫禁城,清晨的阳光透过琉璃瓦洒在宫殿上,宛如一层金辉。慈禧太后坐在御案前,她的眼神坚定,心中却满是忧虑。光绪皇帝的去世已经让国家陷入哀痛,但这是权谋的殿堂,她不能停下脚步。"政务不可耽搁,"慈禧的声音坚定而冷静。"继续处理政务,颁布皇帝的遗诏和新皇帝登基的诏书。"

    庆亲王、醇亲王、恭亲王等大臣们开始按照慈禧的命令处理政务。庆亲王提议立溥伪为新皇帝,但慈禧的目光坚定,她的选择已经做出。"新帝应该是醇亲王之子溥仪,"她宣布,没有半点犹豫。这一决定使庆亲王最初不满,但慈禧的一番话语改变了他的态度。

    "我将荣禄的女儿许配给醇亲王,以报答他的忠诚,"慈禧解释。"他在庚子年间保护大使馆,努力维持大局。"醇亲王明白了太后的意图,他转而支持慈禧的选择。在这个宫廷中,决定已经不可逆转,新皇帝将是溥仪,清朝历史将会有所改变。

    但在光绪皇帝,他的最后时刻即将来临,他没有反感这个决定,反而表现得乐观和宽容。"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光绪皇帝说,虽然他曾提出希望立一个年长的皇帝,但他也承认了慈禧的选择。在他的言辞中,或许隐藏着多年来对慈禧的无力反抗。或许是习惯,或许是权谋,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接受。光绪皇帝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复杂的情感,但无法改变已经决定的命运。

    致命的酸奶:光绪皇帝离世之谜

    在那个秋日的傍晚,紫禁城内弥漫着沉重的氛围。光绪皇帝的病情每况愈下,他躺在床上,虚弱得几乎无法言语,脸色苍白,眼神失焦。慈禧太后,威严的皇权代表,此刻却显得异常焦急。她的眉头紧皱,眼中闪烁着焦虑的光芒。宫廷医师围绕在床前,束手无策,他们无法阻止这位年轻皇帝生命的逝去。

    慈禧太后的眼神忽然落在了一名太监身上,这名太监持着一个盛满酸奶的玉碗,小心翼翼地走近。慈禧突然意识到,这碗酸奶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也是她维系权力的最后一击。"将酸奶端到皇帝跟前,"她下令,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命令。太监小心翼翼地将酸奶递给了垂危的皇帝,光绪勉力坐起,他虚弱地拿起碗,一口口喝下。

    然而,酸奶并没有缓解他的痛苦,相反,他的表情变得扭曲,疼痛开始在他的身体中蔓延。太监们面色铁青,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命令,无论对皇帝还是对他们自己。"这是为了皇帝的身体好,"太监们无奈地安慰自己,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光绪的痛苦加剧,他的呼吸急促,面色变得苍白,甚至略显发黑。慈禧太后凝视着这一幕,她知道这是最后一击,是她终结了这位年轻皇帝的生命。

    在宫廷内外,人们开始传颂光绪皇帝的去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死是如此突如其来,是如此地令人费解。清朝的历史,注定会永远掩盖着这个谜团,就像那秋日的夜幕,永远笼罩着紫禁城,带着它的秘密,直至永恒。

    "权谋、陵墓与宿命:慈禧太后的因果报应

    当光绪皇帝开始推动变革时,守旧派感到威胁,慈禧太后也对此不满。她是个极度迷信的统治者,对身后事务非常关注。为了自己的陵墓,她砸下巨资,一直追求极致。慈禧的葬礼和墓地工程都极为奢侈,引发了后人的争议。

    慈禧去世后,她的陵墓多次成为盗墓者的目标。其中,孙殿英盗墓事件规模最大,对陵墓造成了严重破坏。尽管慈禧曾拥有巨大权势,但在这一刻,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因果报应,以权谋私最终引来的灾难。

    在光绪皇帝的时代,一场变革之风席卷清朝,他试图领导国家朝着现代化前进。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不满,特别是那些害怕失去权势的人。宫廷中,慈禧太后是权力的中心,她是个极度迷信的统治者,对身后事务非常关注。她早早地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陵墓,一座极尽奢华的陵墓,以确保她的地位得以永恒保存。

    她的奢侈程度也体现在她的丧礼上,这场葬礼的浪费程度引发了无数的争议。然而,慈禧并不在乎这些争议,她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她的陵墓,那个她认为将来会永远容纳她的地方。然而,历史似乎并不善待慈禧。尽管她在生前拥有巨大的权势,但在她去世后,她的陵墓屡次成为盗墓者的目标。其中,孙殿英盗墓事件规模最大,这场浩劫对慈禧的陵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破坏被一些人视为宿命的回应。在最后的时刻,慈禧也无法改变这个命运,也许这正是因果的报应,以权势换来的灾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势和财富虽然令人沉醉,但最终它们都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和因果律的审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慈 禧 人 生 最 后 一 天 上 午 还 处 理 光 绪 后 事 下 午 删 改 遗 诏 后 穿 上 寿 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