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根源:组织“老子军”上阵同日寇血拼的“山中宰相”

    2023.06.2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李根源:山中隐宰相,天下之大老

    在辛亥革命中涌现了很多的风云人物,除了极少部分为后人所熟知的以外,绝大部分都隐于历史的硝烟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而对革命成功后出现的乱局心生不满,因失望而退隐江湖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李根源便是这众多人物中的一员。

    李根源的名字现在知道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除了资深的民国史爱好者或学者,以及极少数的苏州人,大概率是无人知道的,但是,他的名字又隐隐地会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去云南腾冲祭奠远征军的国殇墓园,便是他主持修建的。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国军伤亡惨重,看着死伤枕藉的年轻官兵,紧邻上海的苏州,有一位老人心痛不已,他发起组织了“老子军”,规定60岁以上才能参加,而55岁到59岁只能是预备役。

    听闻此讯,一众老人很是兴奋,纷纷报名加入,就连98岁高龄的复旦老校长马相伯也报了名,作为蔡元培和于右任的老师,有着很高的声望,于是,李根源等人推举其为总司令,他们的初衷是,年轻人有远大的前程,是国家的未来,牺牲太可惜。

    而我们老年人年事已高,视死如归是天职,作为参谋长的李根源还给蒋介石写了信,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霸气雄心。

    可别以为这些老人就是虚张声势地瞎咋呼,他们可是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实施的步骤,如破坏日寇的重军备,使用爆炸物阻击日军等等,甚至还包括如何惩治汉奸,反正,一旦上了战场就视死如归,做好了不回来的准备。

    蒋介石当然不会让这些老年人上战场,当即回信表示,“创设老子军,壮气磅礴,足以振励国人”,同时也表示,战争是军队的本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老子军”的成立,他也以“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为由,拒绝了李根源等人上阵杀敌的请求。

    然而,李根源等人的壮举被报导后,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郭沫若听闻此事后,写了篇题为《轰炸中去来》的战地通讯报道,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称赞李根源为“当代关云长,天下之大老”。

    “老子军”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却组织了好几支救护队,运送伤病员来苏州,前后救治了5万多人次。

    李根源还将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组织这些老人和民众,将1200多具忠骸安葬,当时有近万名乡民及爱国人士齐聚灵岩山,后人将这处无名烈士的坟茔叫做“英雄冢”。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

    万人争负士,烈骨满山香。

    1943年,徐悲鸿去看望身在重庆的李根源,感于其四修陵园之壮举,画出了著名的《国殇图》,以此歌颂他的事迹。

    1964年春节,国务院宴请在京70岁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持这次仪式的朱德在讲话后,特意走到一位坐着轮椅老人旁边亲切交谈,嘘寒问候,而这位深受朱德敬重的老者,便是李根源。

    李根源是朱德的恩师,他两次挽救了朱德的学籍,可以说,没有李根源就没有后来的朱总司令,两人有着半个世纪的友谊。

    李根源,字雪生,云南腾冲人,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其父李大茂曾为正六品的“腾跃中营”千总,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李根源在家极受宠爱,但也受到很严格的家教,从小既学武又学武,还考上了秀才。

    因“庚子之乱”,他没有继续冲击举人,进了昆明高等学堂学习新学,后又考上了公费留学日本,进入振武学堂和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在那里,他结识了孙中山。

    作为第一批会员,李根源参加了37人的同盟会筹备大会,所以,他是同盟会中最顶级的元老人物,那资历是没几人能比的。

    他是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的会长,并创办《云南杂志》,他组织能力极强,文笔也好,很有鼓动性;所以,当时日本的云南籍学生都团结在他的周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日后云南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与李根源的运筹帷幄是密切相关的。

    回国后的李根源担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后来又成为总办,也就相当于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宜。

    云南讲武堂在我国早期的军校中可谓是大名鼎鼎,从那里走出来的风云人物数不胜数,如胡瑛、唐继尧、龙云、卢汉、盛世才、杨森等等,还有叶剑英、周保中等中共知名将领。

    然而,在这些学员中最有名的是“二朱”,即朱德和朱培德,作为云南讲武堂最传奇和最早发达的同学,朱培德堪称传奇,他不仅是北伐时期最初的八个军长之一,在1927年又成为江西省主席、参谋总长,1935年,年仅47岁的他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与朱培德相比,朱德的升迁就显得很慢了,二人虽为同学,但是差距很大,尽管在早期革命中,朱德曾担任滇军旅长,但后来朱培德的官阶一路飚升,远非朱老总可比。

    朱培德

    这是因为朱德一直在从事革命,期间还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受共产党的派遣,在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所以,在南昌起义时,朱德仅是军官教导团的团长。

    云南讲武堂可以说是同盟会的大本营,这里原本只招收云南籍的学生,老实的朱德如实填写的四川籍贯,自然没有被录取,后来补招时,他填了个云南,方才如愿地进入了讲武堂。

    然而,浓重的四川口音出卖了他,当学校有人坚持将其开除时,是李根源出面,方才保住了他的学籍;后来又因为他对教官顾品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不满,引得顾教官抓住他一次迟到的错误再次发难,又是李根源苦口婆心地化解了矛盾,这两次的呵护,朱德一直是铭记在心,对李根源尊重有加。

    年轻时的朱德

    朱德在这里积聚了很多的人脉,在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通过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和师生关系,克服了征程上一个个的艰难险阻,最后成为共和国元帅之首。

    武昌起义爆发时,云南也积极响应,蔡锷,唐继尧和李根源等人一起,发动了起义,因时值九九重阳节,所以,这次起义被称为“重九起义”。

    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李根源担任军务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而又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同打响云南首义第一枪的张文光一起,在大理建立都督府。

    蔡锷

    按照辛亥革命的潜规则,谁打下的地方谁就是老大,李根源此时俨然是称霸滇西南的一方势力,但是,李根源并不想当土皇帝,他并没有独立,而是一边同孙中山的革命党保持一致,静观北方袁世凯的发展动向。

    在这段时间中,有一个人对李根源的影响很大,这就是鸡足山祝圣寺的住持虚云大师;当时,各省纷纷独立后都大办教育,为此,毁寺成风,强逼众多寺院的和尚还俗,将庙宇改为学堂。

    虚云大师

    从不礼佛的李根源原本也是想如此行事,但虚云大师不惧危险,勇闯大营,说服了李根源及前四川布政使赵藩,从此,李根源成为虚云大师的俗家弟子,这对李根源的后半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风扬雪窦,飞扬到南中;

    定静无双地,云天一笑空。

    这是李根源赠给虚云大师的诗,幡然醒悟后的他从此崇信三宝,护持佛教,力倡研习经论,诸宗并弘,不愿再打打杀杀,大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感。

    李根源同佛家的缘分在后来的抗战中还得以发挥,1942年,李根源以云贵监察使身份回到云南抗日前线,卧佛寺的三位和尚特地精心绘制了一幅《腾龙图》相赠。

    这个图是以怒江为主题,将周边的山川地貌绘制的十分精细,所以,李根源将这幅图送给当时驻扎在此的宋希濂的十一集团军,所以,这幅图也被后人称为《怒江防御和反攻腾龙图》。

    1913年,李根源当选为众议员,于是去了北京,不久,袁世凯要逮捕他和邹鲁,于是二人赶紧逃往上海。

    “刺宋案”发生后,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李根源奉孙中山之命,配合“各省讨袁军大元帅”岑春煊组建“讨袁军”,失败后亡命日本。

    在日本的李根源同当时众多的革命党人不太一样,他静下心来,准备好好研究一下西方的政治体制,于是,他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还组织“政法研究会”进行专门研究。

    此时的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将原因归结为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于是便同陈其美等人一起筹建“中华革命党”,以绝对服从他的个人领导为入党条件,还要重立誓约,加按指印等等。

    李根源对此大为不满,认为其与旧时的帮会无异,遂拒绝加入,他组织了“欧事研究会”,推举黄兴为会长,继续革命。

    及袁世凯称帝,李根源受黄兴指派潜回香港,接应蔡锷回云南,同唐继尧和李烈钧等人一起发起了护国运动,使得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

    黎元洪继任总统后,任命李根源为陕西省长,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是皖系段祺瑞的人,在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职后,便宣布陕西独立,逼李根源签字,李根源断然拒绝,于是,他被陈树藩囚禁,半年后才脱离牢笼。

    接下来的李根源南下广州,历任驻粤滇军总司令等一系列要职,黎元洪再次上台后,又请李根源担任了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

    当时的北洋政坛实在是乱象频生,你方唱罢我登场,李根源深恶痛绝,1923年,当曹锟贿选总统时,李根源忍无可忍,遂辞去全部职务,归隐苏州小王山,不问政事,而他此时才44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甚为可惜。

    归隐后的李根源虽然远离政坛,闲云野鹤,寄情山水,但前来拜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或请示、或交友、或问候,热闹非凡。

    来此的人包括黎元洪、章太炎、于佑任、吴昌硕、谭延闿、郑孝胥、马相伯、李烈钧、章太炎等一众名人,所以,李根源信息广泛,他也热心地为国为民出谋划策,因此,他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抗战爆发后,李根源年事已高,虽然组织“老子军”未能成行,但他尽力为抗战贡献力量;淞沪会战的失利,李根源撤离苏州,回到云南。

    攘夷大义春秋著,吾辈儒生敢顾私。

    况有剽姚先我语,匈奴不灭何家为!

    这是李根源《去苏州四首》组诗中的一首,其中老当益壮的豪气喷薄欲出,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以霍去病自许,誓扫匈奴不顾身。

    太平洋战事起,日军南侵,腾龙沦陷,滇西垂危,李根源以监察使之虚职而行抗日救亡之实事。他带病前往前线襄助军务,以自己的影响力,继续率领民众团结抗战。

    他先后四次为抗日阵亡将士修建墓园,最有名的便是位于腾冲远征军纪念地,不仅是全国建造最早的抗战烈士陵园,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园大门的一侧,埋着在战役中击毙的日本腾冲最高指挥官藏重康美少将等5人,他们是被反绑双手,跪着入坑的,墓碑上大书李根源所题的“倭塚”二字。

    李根源还组织曾数万民众祭奠远征军名将戴安澜,亲自书写“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民众团结一致,抗击倭寇。

    当过民国总理的李根源,自告奋勇地担任了腾冲县长,他甚至亲自写信给蒋介石,预测日军必定从滇西绕道进攻昆明,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真是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革命。

    解放前夕,李根源更是多次到自己昔日的弟子,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的家中讲清形势,诚劝起义,为云南的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卢汉

    新中国建立后,应弟子朱德的邀请前往北京,作为政协委员,参加了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二人在颐和园举杯欢庆,相谈甚欢;李根源此时操心的是台湾回归祖国,决心为完成统一大业竭尽心智。

    在北京期间,李根源将自己收藏的珍贵善本图书和碑帖,以及字画、金石文物数万件册,全部捐给了国家,光是唐代墓志和汉代墓砖就装了一火车皮。

    1965年,李根源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住院期间,朱德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后来也担任了李根源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自执绋,送了恩师最后一程。

    李根源一生集政治家、军事家、爱国民主人士、诗人等多重身份,其所交游之人,数量众多;他还是著名诗歌团体“南社”的成员,一生作品甚多。

    他早年参加革命,入世起点很高,后因与北洋政府的矛盾而退隐,又由抗战而奋起,一生时运不济,起起落落,南北奔走,辗转多地,因其文士本色,命运多舛,在枭雄角逐中终无大成。

    然而,他确是一位奋斗终生的国士,为了心中的理想,“虽九死而未悔”,无论是当年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还是后来归隐林泉的山中高士,他始终都怀有一颗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大爱之心。

    因此,我们在祭奠那些为国献身的英烈之时,也应该为李根源鞠躬致敬,一抒敬仰之情。

    单字解释: 李 根 源 组 织 老 子 军 上 阵 同 日 寇 血 拼 的 山 中 宰 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