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两个中将都犯了大错:陈长捷有三个没想到,林伟俦想出的损招为啥没好使?

    2022.09.2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9年1月15日下午2时,天津市枪声沉寂,各街道交通恢复,一队队的俘虏被解放军带出市区:天津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陈长捷、六十二军中将军长林伟俦、八十六军中将军长刘云瀚、天津市长杜建时及守城部队十三万余人全部被俘虏或消灭。

    作为老蒋派驻天津的主要守将,陈长捷和林伟俦这两个中将在被俘后都没少写回忆文章,其中陈长捷的《天津失守被俘记》、《“固若金汤”一朝成灰——天津守城被歼记》写得尤为详尽。这两人在回忆文章中都十分懊悔,尤其是林伟俦,他在黄埔军校的下铺本家同学,已经给他写了劝降信,可他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既没有起义也没有投诚。

    陈长捷于1959年第一批特赦,林伟俦于1961年第二批特赦,我们在《特赦1959》中看到的陈长捷赌气不吃饭,那也是有历史依据的,他在《天津失守被俘记》中回忆:“当俘虏以后很长时间里,我认为自己太倒霉了,要是早点去塘沽,要是单独宣布起义……命运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呢?似乎一念之差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我苦苦地想了几年,总算明白了:蒋军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个人的命运也包含在其中。”

    读者诸君可能会看着这个穿军装的长得太像《特赦1959》中的刘安国(历史原型为军统北方区区长、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文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不同的电视剧里,这个陈长捷不但会变成文强,还变成过顾顺章呢——如果用电视剧《特赦1959》中陈长捷的剧照,看着实在有些违和。

    陈长捷和林伟俦不但详细介绍了解放军攻克天津的全过程,还描述了自己的思想斗争和具体行动:陈长捷有三个没想到,只好进了战犯管理所慢慢想;林伟俦想了个损招,结果那个损招没好使——在近现代战争中,曹操用来对付马超的办法,抵抗拥有重炮和坦克的解放军,当然是不会成功。

    陈长捷悲叹:“无论逃脱、被俘还是起义,作为一个军人,我的事业是永远地失败了。假如我不能开始新的生活,那就只能成为蒋家王朝的殉葬品。”

    1948年6月,陈长捷从兰州第八补给区司令调任天津警备司令,他手里掌握着八十六军三个师、六十二军两个师、九十四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天津市一个警备旅,加上临时增编、人员武器不全的六十二军三一七师和九十四军三一五师,以及宪兵第四团、汽车团、警察等,总共有十三万人。陈长捷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兵力不弱”,只要以逸待劳发挥“优势”就可能守住天津。

    纸面上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且不说他那十三万人马有多少空额、有多少人敢战,即使是他真有三十万部队,也挡不住东北百万大军的雷霆攻击,于是陈长捷的第一个没想到就出现了:八十万东北野战军“从天而降”。

    陈长捷曾向他的傅长官表示过忧虑:关外的杜聿明已经被关门打狗,关内我们也可能被瓮中捉鳖。

    也许是觉得把杜聿明和自己比喻成狗和鳖不太吉利,他们又自我安慰:“东北解放军大战后要休整部队、消化辽沈之役的战果,非半年之后不能再做大举。另外,此时隆冬严寒,不宜长途跋涉,按常规怎么也要等到明春化冻后再入关,而且部队不会超过五十万。”

    陈长捷万万没想到,东北解放军攻克沈阳不到半个月,便有八十多万大军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长驱入关。

    解放军打来了,而陈长捷还没有做好真正的放手准备,六十二军也是刚坐火车运到天津,连地形还没有熟悉,陈长捷的第二个没想到出现了:解放军挥师张家口、新保安,一口气吃掉了三十五军、一零五军等部十多万人。

    十多万主力被歼灭,傅再无机动兵力可支援陈长捷,塘沽、天津已经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之下。

    虽然援兵没有指望,但陈长捷依然认为他到任后主持修建的隐密低碉堡群、工事及工事外大而深的壕沟及铁丝网组成的三线纵深设堡阵地“固若金汤”,却没想到“天津‘固阵’被迅速突破”。

    陈长捷志得意满地给手下打气:“这样坚强的阵地,充足的弹药器材,比起傅总司令当年仅仅一师守着涿州城,不知优越多少倍……”

    陈长捷的话说得很大,真打起来,心就凉了半截。1948年12月20日,解放军一夜就攻占了河北区一个保安团据守的“灰堆”据点,一个满编团被消灭干净,只逃回来一个营长,还是半死的——被解放军的爆破筒震成哑巴,不能说话了。

    不能说话就用笔写,那个营长写下的战斗经过,更让陈长捷如坠冰窖,眼看着城外已经实现合围,他也于1949年1月11日接到了解放军的最后通牒:限12日晚答复,如不放下武器,解放军将于13日全线攻城。

    陈长捷不敢怠慢,当日晚即约市长杜建时、副司令秋宗鼎、军长刘云翰、林伟俦会商,五个人各怀心腹事,十目相对默然无语。

    据陈长捷回忆,另外四个人也都收到了最后通牒,其中有三个人有意投诚,只有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是老蒋的铁杆嫡系,他一言不发,杜、秋、林三人也不敢先开口表示起义或投诚:“我知道几个人私下可能都有想法,林伟俦就常常问秋宗鼎:‘怎么办?怎么办?’却从不敢道出衷情。在这最后关头若能开诚相见,或许会找出新生之路。但是蒋军中特务太多了,搞得谁也不敢相信谁。”

    林伟俦这样旁敲侧击,是因为他除了左后通牒,还收到了下铺同学的书信,他是有意放下武器的——林伟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不再以战犯对待并撤销特赦通知书,就是承认他是投诚人员了,虽然跟起义还差一步,但毕竟不是战犯了。

    正是因为陈长捷等五人谁也不敢相信别人,这就错过了起义投诚的最后机会。1949年1月13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总攻,1月14日,天津城防主阵地被突破。这时候陈长捷和杜建时、林伟俦、刘云瀚才放下幻想决定投降,但为时已晚。

    陈长捷还有:“大家都认为打不下去了,决定各前线径自接洽,就地放下武器,实现和平——说彻底点,就是投降。15日晨7时许,傅向我急通无线电话,终于口吐真言:‘可以接洽和平吧!’但这时,一个解放军的副营长和几个战士已经站在我的身后了。我成了俘虏。”

    跟陈长捷一起被俘的刘云瀚不知道怎么又逃跑了,林伟俦则在战犯管理所过上了新生活,他十分后悔没听老同学的劝告,并承认自己在接洽投诚事宜的同时,还想了一个损招,想继续负隅顽抗。

    在天津被包围之前,林伟俦曾经跟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密谋带兵逃跑:“现在天津和塘沽间尚有路可通行,可以立即行动到塘沽落船,大家分开走公路和铁路。”

    如果刘云瀚和林伟俦真跑了,那么陈长捷就会毫不犹疑地宣布起义投诚,但是不知道陈长捷哪根弦搭错了,居然反对林刘离去:“天津做了这么多碉堡工事是可以守的,如果现在部队一撤,整个天津就乱了,我们行动还要请示傅先生才能决定。”

    跑不掉,打不过,林伟俦还想再拖延几天等北平和谈的小气,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损招,这损招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用过,那就是泼水筑城。

    当时正值隆冬,三米深的护城河水已经完全封冻失去防御能力,林伟俦忽然想到一个办法:“在城防线外墙斜面处泼水,造成冰冻滑坡,阻止解放军人马通过。”

    在冷兵器时代,泼水成冰或许还能管点用,但是在近现代战争中,碉堡和城墙已经没有多大防御作用,城外的五百门重炮(有九百门、一千门之说)连声怒吼,林伟俦的冰城遇到炮火,马上就变成了豆腐渣:“解放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冲击前进,手榴弹密密爆炸,火花四射,金钟河两岸土堤附近城防线的碉堡和铁丝网亦全被解放军炮火所摧毁。”

    冰城破碎,损招失灵,林伟俦于1949年1月15日上午竖起白旗投降,他后来按照投诚将领对待,也跟那面白旗有关——陈长捷是被冲锋枪顶在后背上才举起双手,而林伟俦一看大势已去,就主动放下了武器。

    通过陈长捷的“三个没想到”和林伟俦的一个“损招”,我们不难发现当时蒋军高级将领的战略战术水平,确实一点都没有长进:误判局势负隅顽抗,顽抗时居然还想沿用曹操的土办法,这样指挥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单字解释: 两 个 中 将 都 犯 了 大 错 陈 长 捷 有 三 个 没 想 到 林 伟 俦 想 出 的 损 招 为 啥 没 好 使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