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4个师的兵力,装备330多门“六零炮”,为何打了不到5000发弹?

    2024.03.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4个师的兵力,装备330多门“六零炮”,为何打了不到5000发弹?

    在战争年代,迫击炮是很常见、很实用、很好用的一种武器。而对于长期是轻步兵的我军来说,这种武器的价值则更为突出。

    早在红军时期,我军组建的炮兵部队中,迫击炮就是主要组成部分;到抗战时期,我军虽有少量的山炮、步兵炮,但炮兵的主要装备还是迫击炮。

    当时的迫击炮一般以82毫米口径为主,装备的级别比较高;一般只有主力团才会有连/排建制的迫击炮分队,由于炮弹极为珍贵,只有在最重要、最紧要关头,才会使用迫击炮作战。

    压箱底的炮兵一旦出击,往往能取得重大战果,比如在黄土岭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就是用的迫击炮。

    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工厂已经可以制造大小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而且还可以保障一定数量的弹药。在当时的战场上,更缴获了堪称“巨量”的迫击炮。

    我军战史统计,当时缴获的各类迫击炮计有:

    重迫击炮771门、轻迫击炮11896门、六零炮25051门、五零炮6772门,这为数上万计的迫击炮其实占到了当时缴获“火炮类”的绝大部分。

    同时以缴获迫击炮为主,自制迫击炮为辅,我军也对野战部队的建制装备进行了调整更新。

    比如在步兵团一级,编有重迫击炮连,通常装备106.7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也有100毫米和150毫米者;在步兵营一级的机炮连内,通常装备2门或者3门81/82毫米口径迫击炮;而在步兵连级,则装备60毫米口径迫击炮,通常以3门编为一个炮排。

    所谓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也就是俗称的“六零炮”,这种小口径迫击炮在抗战后期大量装备于国军的美械部队,后续又逐渐向其他单位铺开。其来源既有美国直接援助者,也有国内兵工厂的制造品。

    在装备顶峰时期,驻印军的一个步兵连内可编有6门六零炮。

    不过步兵连编这么多六零炮,是建立在美式后勤基础上的;驻印军返回国内后,其实也保障不了这么多炮;而仿照驻印军编制的美械部队,实际每个连也就配备三四门炮,在这个数量下保障适当的弹药较为合适,也基本够用。

    我军各部在作战中陆续缴获六零炮后,深为喜爱,因为这种迫击炮相对轻便,而且打得准、打得稳,更便于我军轻步兵战术的发挥,所以缴获后即为我所用。

    最初因为缴获数量少,六零炮的装备级别在团营级,后来缴获数量大了也就逐渐下放到连级,而且装备数量也是以3门为宜。

    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最开始上阵的我军部队分别是原第四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即第13兵团和第9兵团的阵容。

    这两个兵团下辖的主力军,都曾在解放战争中缴获过大量武器,所以像六零炮这样的武器是不缺的。

    以第9兵团所属第27军来说,当时辖有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后来又临时编入了第94师;其中除第94师较为年轻外,其余三个师都是久经战阵考验的主力部队。

    据相关战史统计,当时第27军的上述4个师合计装备有337门六零炮,平均每个师的装备量约为84门。

    按志愿军入朝部队编制,六零炮以3门为一排配备在步兵连级,如此一个团三营九连就是27门,一个师辖三团则为81门。

    因为当时我军师、团建制内还有侦察分队,所以多余的六零炮往往会装备在这些战斗队中。

    (注:第94师的装备应当弱于其他三个师,故而实际上前三个师的六零炮装备量要大于平均的84门,进而给侦察分队“腾换”出来的六零炮就不止3门了)。

    所以,在当时的入朝部队中看到一个普通的步兵连里有六零炮,不要稀奇,这就是正常的编制装备。

    之前比较有名的电影《长津湖》中,第7连就编有配备六零炮的炮排,不过编制数量、使用方式和爆炸威力,与实际会有出入,当然这也是影视化过程中的常见操作了,倒也不足为奇。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军当时也装备有六零炮,而且同样配备在连级,甚至与我军的装备数量都一样,也是3门炮。

    不过美军的步兵连,还有3具火箭筒、3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步枪全是加兰德,甚至还有1挺M2重机枪,这些装备我们在连级是没有的。

    尽管如此,我军与美军在步兵连的装备差距,都还算最小的;越往上的话,武器差距就越大。

    甚至美军当时一个步兵团就编有坦克连,当时咱们上阵的几十万大军,一辆坦克都没有装备。

    美军当时一个师还有1个155毫米榴弹炮营和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还有可平射的自行高炮和高射机枪以及绝对的空中优势。

    美军空中优势限制了我军当时有限的重炮部队活动,使得我军在交战时只能以劣势火力抗敌。

    以第27军来说,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所打出的75毫米山野炮弹不过千余发,起到的支援效果是很有限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军的支援炮火只有营连级的迫击炮。

    尤其是六零炮,配备在步兵连一级,在作战中更常使用。

    但查阅战史资料,第27军总计装备有337门六零炮,在长津湖战役时所打出的炮弹也不过4858发,平均每门炮耗弹不到15发。

    当时六零炮以30发炮弹为一个基数,第27军各师分别携弹1.7个基数、1个基数、1.7个基数、0.66个基数。

    由耗弹量可见,即便是携弹量最少的第94师,其实弹药都绰绰有余;第79师消耗的六零炮弹,甚至没有到携弹量的三分之一。

    既然我军重火力无法发挥,只能靠着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为何不多打些弹药呢?

    光看表面数据,可能会有此疑问,但当年长津湖血战的残酷,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弹药消耗上,我们还得结合战地环境去谈。

    当时战区的最低温度低至零下40度,给我军的进攻作战造成巨大困难,以迫击炮的使用来说,出现了70%的炮打不响的情况,炮手倒炮弹时由于没有手套,经常还要被黏掉一层皮,作战之艰难难以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能打出去将近5000发炮弹,都已经是奇迹了。

    我们不知道当年的那些炮手们到底怎样靠着意志力坚持发炮,更无法想象在微弱火力支援下的步兵们,又是怎样去将一个个美军阵地冲垮,毙伤乃至俘虏敌人,缴获他们的坦克大炮。

    这种真实的场景是现在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无法再现的。

    但我们知道的是,美国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的主力被第27军歼灭;不可一世的陆战1师也在遭重创后被打退。

    在第27军的缴获清单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据:

    坦克11辆、汽车184台、155/105毫米榴弹炮32门、高射炮7门、4.2英寸重迫击炮10门、迫击炮83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28门、火箭筒133具。

    而所谓的“北极熊团”团旗,则作为战利品成为军事博物馆的著名展品,时刻彰显着先辈们的荣光。

    单字解释: 个 师 的 兵 力 装 备 多 门 六 零 炮 为 何 打 了 不 到 发 弹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