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靠3件事名扬天下,但有一毛病,曹操:处死吧

    2023.10.0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对三国有所了解的读者老爷,或许听说过陈琳这个名字。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之后,袁绍命令陈琳写讨伐曹贼的檄文,陈琳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首引用的文章中,将曹操一家骂得是一无是处,罪恶深重。

    但当时正苦于头痛之症的曹操,在听闻之后,不仅没有感到生气,反而突然之间头痛痊愈,在204年的时候还招降了陈琳,对陈琳大加重用。倒是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却是将曹操骂得气恼不已,最后因为惹怒曹操,身死刀下。

    提到孔融,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传在孔融4岁的时候,当时父亲买回来了一大筐梨给他们兄弟几人吃,孔融却一直挑着小的吃,父亲一问才知道,原来孔融是为了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所以才挑着小的吃。而这件事,让小孔融在当地闻名。

    事实上,孔融本身的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孔融出生于153年的鲁国地方,乃是春秋先贤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从小受儒学和各类经典的教育影响,孔融也慢慢成为了三国时期一代大儒。

    而让孔融闻名天下的,是因为他曾经做过三件事。第一件事发生在孔融十岁那年。当时小孔融跟着父亲到了都城洛阳,恰逢当时的名士李膺正在洛阳当职,平时只会接待亲戚或者当世名士。

    孔融就借着“亲戚”之名进入了李膺府中,当李膺问两人之间有什么亲戚关系的时候,孔融就说自己的祖先孔子曾经是李膺祖先老子的学生,所以他们也算得上是世交,在场宾客看着小孔融,莫不惊叹于其才思和知识。

    而其中一个宾客却不以为意,满口酸意地奚落说:“小时候聪明的长大后就不聪明了。”孔融听了,却丝毫不恼,而是反唇相讥说:“那你小的时候一定聪明绝顶吧!”一时之间,将这宾客怼得哑口无言。

    第一件事展现了孔融的才学捷思,而第二件事展现了孔融的孝心。163年,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孔融在灵堂之上大哭不止,悲伤过度,几近晕厥,以至于需要人搀扶才能站起身来,让孔融的以孝顺闻名。

    而第三件事,发生在孔融16岁的时候,那时受朝廷高层迫害的张俭前来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但当时孔褒出门了只有孔融在家,张俭见孔融年纪还不大,就想离开。孔融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还是将自己兄长的好友留下。

    后来东窗事发,孔家遭连坐之祸。孔融为了保护兄长,就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即使要被杀头也没有任何犹豫。孔褒得知之后,也赶紧认罪说是自己包庇了张俭,最后县令处死了孔褒,孔融痛哭不止,而此时也让孔融的名声更盛。

    但也正是因为年少成名,加上孔融本身才学颇丰,因此孔融颇为自傲,为人非黑即白嫉恶如仇,即使面对曹操,也是直言不讳多有嘲讽谩骂之言。公元196年,在曹操的控制下,汉献帝迁都去了许昌,而孔融也被征召进了朝廷与曹操共事。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进了邺城,将袁绍家的妇女全都掳走,他的儿子曹丕还私自霸占了袁熙的妻子,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甄姬。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讥讽曹操跟商纣王一样暴虐。

    公元207年,曹操出兵北伐乌桓,孔融又讥讽他说,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打肃慎和丁零两族啊!肃慎和丁零都是当时已经快要消亡的两个北方蛮族,孔融这句话,其实是阴阳怪气地斥责曹操进攻乌桓劳民伤财之举。

    后来,全国发生饥荒,又多有战乱,为了节省粮食,曹操又想要搞禁酒之举。可孔融偏偏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加上他不满曹操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又立即反对,其中所言,满是轻慢侮辱之语。

    就这样,孔融一直骂了曹操十几年的时间,而且像孔融这样有才的人骂起来,言语之间逻辑缜密却又直击人的痛处,不仅比当年陈琳骂人要更加伤人,而且一骂十几年,自己骂就算了,还曾带着自己的好友也是学生的祢衡一起骂,而且祢衡骂得更加难听,这样的辱骂任谁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本身疑心就十分之重的曹操呢?

    于是,到了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最终忍无可忍,下令将孔融处死,而且还诛灭全族,曝尸街上,人人都畏惧曹操,因此连个为他收尸的人都没有。就这样,孔融在55岁的年纪,因为骂人而死了。

    孔融在三国时期是一代大儒,名满天下,为人嫉恶如仇、黑白分明,虽然言辞辛辣、口舌如箭,但是为人品行还算高尚,追随者众,可惜最后却触怒曹操,身死刀下,而这段历史,都记载在了《三国志》当中。

    单字解释: 孔 融 岁 让 梨 长 大 后 靠 件 事 名 扬 天 下 但 有 一 毛 病 曹 操 处 死 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