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广杀敌少卫青功绩大 为何司马迁的评价截然不同 因为西汉主流观点就推崇李广

    2022.11.1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李广是备受司马迁推崇的人物,太史公专门给他创造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李广的名气很大,但李广的战绩并不算太出色,尤其是和卫青霍去病做对比时。这仅仅是因为太史公和李广家族有一起受过罚的渊源嘛?答案当然是不,而是李广确实是整个西汉的最老牌的战争偶像,最符合西汉人的追星要求。

    西汉人的精神面貌是啥?那可真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讲究快意江湖。西汉的外交官也不讲究和老外交朋友,而是直接和国外君主吵架(大宛国、卫氏朝鲜),敢于刺杀敌国君主(楼兰),直接抢夺最强帝国的王后、太后(苏武的部下们就想里应外合抢匈奴太后)。

    李广的脾气人狠话不多,脾气上来敢一下子坑杀数百羌人,敢和执行法律的霸陵尉顶牛,遇到机会后还能杀了这个二线城市的厅级干部(霸陵是政治地位很高的长安卫星城,霸陵尉真不是小官)。李广在汉景帝时期还接受过梁王暴动集团的官印,这在今天看来是政治战略错误,但这个举动很符合汉朝底层民众的三观。梁王在当时就是豪侠、文人中的顶流,是汉朝豪爽风格的代表人物,就算到了唐朝梁王依旧被李白的诗文赞颂,李广为了朋友义气接受梁王的邀请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谴责。

    李广在边境地区驻扎了四十多年,当过七个郡的太守,在西汉边境地区也赢得了足够多的恩情。匈奴人和后世的蒙古人类似,没事闲着就要到边境上抢劫改善生活,这种几百人最多上千人的小规模战斗并不为当时的史料详细记载。我们只能以后世的蒙古人和明朝的关系推断一下(明朝资料相对较多),整个明朝有明确记录的蒙古人侵袭次数是1080次,明军主动在草原上放火进攻的次数是133次,冲突总数为1213次,平均每年4。3次,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冲突就是5000人以下的战斗。从景泰到正德时期,明军和蒙古人交战1170次,5万人到10万人有16场,十万级的会战只有2场,100人到5000人之间(不含5000人)的战斗有99场。到了嘉靖年,蒙古人出了俺答汗这样的猛男,蒙古人和明军对战133场,100人到5000人之间(不含5000人)的战斗也有54场,占到了出兵总数的四成。

    在草原势力和中原政权比较“和平”的年代(或者一方缺乏猛男级统帅的时代),主流的战斗还是数百人到数千人规模,这种规模的战斗都在李广的职权范围内,他可以带着数百精锐骑兵轻松搞定。因为长时间驻扎边境,后方就是自己的辖区,所以李广也养成了不注重军纪和侦查的毛病。总的来说李广的战争舒适区就是在边境上对抗小规模的敌人,充当一方保护神,他的边境太守干得很好,这种战斗很频繁,李广救助了很多汉人,因此在边境地区有众多粉丝。

    李广为人直爽,对士兵大方,在辖区内也有众多粉丝,还有惊人的武艺,是西汉人眼中的大侠级偶像,自然也是司马迁喜欢的人物。卫青、霍去病的战绩比李广强得多,但卫青、霍去病不是良家子出身,是私生子(直到河西之战前霍去病都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这在西汉人尤其是司马迁眼中就是原罪。卫青情商高会做人,这也似乎不受司马迁待见。霍去病高调,也不被太史公喜欢。加上他们又是外戚出身,司马迁评价他们的文字就是“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人人都有自己的三观,在良家子后代才能入宫当后妃的汉代(卫子夫等人其实都不算良家子),卫青和霍去病并不被司马迁认为是优质偶像。而李广的出身、言行很符合当时的西汉主流,所以司马迁就对其大书特书。

    单字解释: 李 广 杀 敌 少 卫 青 功 绩 大 为 何 司 马 迁 的 评 价 截 然 不 同 因 为 西 汉 主 流 观 点 就 推 崇 李 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